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從電影-「新少林寺」窺探佛教生命教育



本專欄為開放的園地,歡迎法師、會員、臨床工作者、社會大眾踴躍投稿                               【安寧電影院】
 
影片大致內容:
  影片的年代背景鎖定在1920年代前後,此時中國正值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各方軍閥皆代表著不同的勢力。本影片主要講述驍勇奮戰的軍閥-侯司令,原本喜欺壓平民百姓,漠視生命,導致生靈塗炭。生性多疑的他在遭遇親信背叛、痛失愛女、喪失權力以後,從人生的巔峰跌至生命谷底,即也在生命的最黑暗處遇見佛法的光輝,讓他重新思考對待生命的看法,體會佛陀慈悲的精神與佛教的生命教育。
  侯司令的一生從人生的巔峰至谷底,從意氣風發到萎靡頹喪,更從漠視生命到護惜生命,這亦是許多人終其一生的社會縮影。這部影片蘊含著許多佛教的生死教育、臨終關懷以及佛教對生命的態度,尤其將佛教慈悲為懷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實為值得深入探討。
~四大假合五蘊幻有~
  電影的第一幕,呈現一群僧人正替不幸罹難的人們火化,火化的同時也為往生者誦念往生咒,這成堆的屍體中有因戰亂而死亡的士兵也有無辜的平民百姓。電影的第二幕,則是呈現僧人在慘遭軍閥蹂躪的村莊中找尋倖存者,將倖存者施予醫藥,僧人接著又去處理和火化往生者,這處處顯示了宗教的慈悲與面對生死的態度。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云:
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為吏所捕,將歸藏匿之,於後解決之;二者有病瘦,將歸養視之;三者知識,棺斂視之;四者知識已死,復念其家。(省略)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棄不視。
  從佛陀為尸迦羅越的開示中教導弟子不應嫌棄病人風黃痰瘖或病瘦乾消,而予以病人照顧者或見有亡者予將遺體安頓者皆堪稱人間的善知識,反之見到死傷者棄之不顧則是惡知識。從這一段可以看出佛陀對在家弟子生死教育的重視,且這種教育還包括了生前死後的安頓。
  佛陀的生死教育與現當代的安寧緩和療護的理念是一致的,安寧療護所提倡的生死兩相安,是讓亡者能善終而生者能善生,兼顧了臨終者身心上的照顧及家屬的關懷。
  生命末期的臨終者,除了感受到身體的痛苦以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痛苦,這種靈性上的痛苦來自於個人、家庭、社會等。靈性上的疼痛無法藉由藥物來控制或降低痛苦,此苦受尚在醫療的範圍以外。若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種苦乃是由於五蘊所引發的,屬於五蘊的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衍生出種種苦。

【安寧電影院】                     本專欄為開放的園地,歡迎法師、會員、臨床工作者、社會大眾踴躍投稿               
 
  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所組成的色身是具質礙性與變異性的,若用一般的語言來說色身它是脆弱的,四大不調則病患生,病的當下也就會引生苦的感受。在臨床上不難見到為重病所苦的患者,因受不了疾病的催磨而想要提早結束自己生命。若以有情皆愛惜自己生命的觀點來看,這必定是有情無法承受巨大的痛苦才會牽動提早結束生命的念頭。
  末期的病患往往有著複雜的情緒,這可能夾帶著拒絕接受、憤怒、嫉妒、憂鬱、不甘心、放不下等,因重重接踵而來的問題促使病人不得不思考他死後往何處去死後的世界世間未完成之事等。佛陀的時代亦有未證得果位的弟子擔心自己命終之去處,同樣地,在末期病患的照護中,不難發現部分的死亡恐懼來自於全然未知的「死後世界」。
~最後一程的陪伴~
  影片中可以見到罹難者在一期的生命終了時,僧人陪伴著往生者最後一程,這是宗教的獨特性。當人們對死亡、對汙穢的屍體避之唯恐不及,而宗教卻教導有情面對自己的生命、面對死亡、面對色身的真面目。然而中國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佛教的生死教育漸漸式微,淪為較偏重為往生者拔薦、超渡,為生者消災祈福等諸如此類宗教形式上的生死教育。為往生者舉行的儀式僅偏重在為亡者做佛事,卻少了家屬的慰藉與關懷。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電影另一幕,侯司令的敵對軍閥-霍龍因候司令的追殺而受傷逃至少林寺尋求方丈的庇護,霍龍更願意交出所有的寶藏予侯司令以祈望換來存活,但無奈侯司令還是將他的性命奪去。我們若將當時的侯司令視為霍龍的「死神」來看待,由此可知眾生在面對死亡的威脅時,必定會與「死神」討價還價,不惜拱手將所有的財產交出,期待如此能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存活機會。從這點更可以確定每個眾生皆貪生拒死,人們可以為了存一口氣而不惜付出所有代價。
  若仔細分析霍龍的死亡恐懼,可以發現平日馳騁沙場視死如歸的戰士,在面臨自己臨終的時刻,依然呈現出極度懼怕死亡的正常反應。佇立在沙場上的戰士常有機會接觸死亡,卻從來不曾思考死亡而忽略死亡的威脅。若以此觀點來反省自身,不難發現有情亦如影片中的霍龍一樣,生活中面對不少的死亡威脅,卻不曾思考如何面對死亡。
~生命在呼吸間~
  佛陀曾告訴弟子「生命在呼吸間」。日常的作息中,每日的睡眠也可視為一次的生死經歷(死隨念),若無法觀察較細微的死隨念,則可觀察發生在我們周遭死亡事件,如親人的死亡,意外的死亡事件,因天災而造成死亡事故等。然而眾生在面對諸如此類的重大事故或死亡事件,一般將之視為與自己無關緊要的事件,或僅嘆以「無常啊!」帶過,並不曾正視死亡,更不會警覺死亡就在我們呼吸的剎那。

本專欄為開放的園地,歡迎法師、會員、臨床工作者、社會大眾踴躍投稿                               【安寧電影院】
 
  霍龍自身及方丈雖極力欲保護霍龍的性命,無奈侯司令還是將霍龍擊斃。當霍龍被擊斃後方丈開示道:「來時歡喜去時悲,空在人間走一回,不如不來也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此一語道破生命的真相。如果侯司令代表著死亡的威脅,這表示著不論我們如何愛惜自身的性命,但終究抵不過死苦。
~大山的壓迫~
  對於死亡的威脅,佛陀曾將之形容為大山的壓迫,老死的恐怖時時逼近眾生,即便是最具有權力的王者,也無法以軍隊武力、咒術、金錢等來與之抗衡。在「相應部」《山的譬喻》佛陀曾對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說:
「大德啊!那些經過灌頂的剎帝利王,沉醉在權力的憍慢,被欲望、貪婪所束縛,謀求國家安定,征服廣大領土。他們能以象軍作戰;但當老死逼臨時,那些象軍之戰卻毫無用處,派不上用場。」
「大德啊!那些經過灌頂的剎帝利王……他們能以馬軍作戰……能以車軍作戰……能以步軍作戰;但當老死逼臨時,那些步軍之戰卻毫無用處,派不上用場。」
「大德啊!在王宮裡,有善用咒術的大臣,他們能以咒術擊破來犯的敵人;大德啊!但當老死逼臨時,那些咒術之戰卻毫無用處,派不上用場。」
「大德啊!在王宮裡,有很多金幣和黃金,藏在地下或樓頂,當敵人來犯時,可以拿這些財寶來議和;大德啊!但當老死逼臨時,那些財寶之戰卻毫無用處,派不上用場。大德啊!當老死逼臨時,除了法行、正行、善行、福行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當人們獲悉自己患上不治之症或病入膏肓,有情皆會竭盡所能來挽救自己或家人的生命。縱使醫師已宣佈無法治癒,但情理上有情還是願意付出所有乃至傾家蕩產為的是讓死亡遠離自己或所愛的人。
  在此一段少林寺方丈、侯司令與霍龍之間的應對中也可發現佛教對待所有生命皆慈悲納受的精神。電影中的方丈雖不知侯與霍之間孰對孰錯,但方丈對於前來請求救濟者予以救拔,此一精神更是大乘佛教所強調的菩薩精神。
  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傑出電影不僅可供作娛樂,若用心深入體會,亦不難發現導演及編劇的用心,發掘其中妙意,勝過閱覽群書。
                                       已刊登於臨床佛教協會第17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