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為誰而活

  她是一位國中老師,更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退休以後積極到佛教團體去當義學老師,身邊總是不乏同事與朋友,但是她一點也不快樂。
  小英今年52歲,兩年前被醫師診斷出患有卵巢及子宮頸癌,多次的電療以後效果不彰,還留下諾大的開放性傷口,讓她疼痛不已。父母及兄妹們聽從醫師的建議將她轉到緩和病房,以整合身心靈的照顧,但小英似乎不這麼想,在她心裡早已認定家人不肯花錢替她治療,因而將她遺棄到安寧病房讓她等死。
  初次在病房見到小英,枯瘦、虛弱、無助、躁動,但眼神透露出堅毅的個性。我走到病床邊自我介紹:「我是病房的宗教師。」「師父!我知道你要跟我說甚麼,你甚麼都不要說!我要念佛求懺悔!我對父母很不孝!我一定下地獄的!我要念佛一定要念佛我要活下去!我不能死!」看到她如此的激動,我甚麼都沒說,我知道今天的訪視只能到這裡。
  數日後,護理師告訴我,小英時常在病床上哭喊嘶吼,尤其對前來探視的母親怒罵。再次進病房時,小英還是處在深度的憂鬱狀態,但至少她是願意聊的。「為甚麼想懺悔?」我試著銜接昨天的對話,「我很不孝!對父母發脾氣!我一定會下地獄的!」她有點怒吼道。「大海不因你撒入那麼一點鹽而改變它的鹹味,同樣的你平常都在積善偶有犯那麼一點錯,不會改變你的去向。大樹也一樣,平常向右邊傾斜的樹,偶有風往左邊吹,但大樹倒下時依然是倒向右邊,不會受小風影響了方向。」我說。「你說的我接受,我要念佛!念佛讓自己趕快好起來,我會好起來的!我不能死!因為過去的我不知道怎麼過自己的生活,我現在知道了!我要開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我不能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小英嘴裡念念有詞。
  小英的妹妹告訴我,小英是家中的長女,父親是公務員主管,母親是國小老師。從小父母對小英的期望很高,小英也總是滿足父母的期待,父母為了小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硬生生把年幼的小英寄養在姑姑的家裡,姑姑沒有女兒,視小英為己出疼愛有加,漸漸地小英也習慣了姑姑一家給於的愛與關懷。高中時因學校的關係,小英回到父母身邊,以為這是美好的開始,怎知父母管教甚嚴,小英反而無法從父母哪裡得到她所盼望的家庭生活,但小英還是努力迎合父母。
  師專畢業後小英也成了老師也開始有交往的對象,小英第一個交往的對象是藍領階級的工人,小英原本高興地帶他回家介紹給父母,怎知受到數落,就這樣第一段姻緣告吹了。第二次,小英交往的對象是裝潢工人,社經地位更底,倆人原本有意共組家庭,怎知父母一句「門當戶不對!」也讓倆人的感情留在原地動彈不得,之後僅以同居人的身分生活著。當妹妹們各自成家,擁有自己的家庭及小孩以後,小英還是不「違逆」父母的意願,持續保持這樣的生活方式。
  一直到發病,小英終於按耐不住內心真實的情感,她憤怒、怨恨、嫉妒所有的情緒傾瀉而出,而發怒的對象就是她一直「孝順」的父母,她憤怒父母不接受她的同居人,沒有在她發病的初期好好照顧她,她怨恨父母毀了她一生的幸福,她嫉妒為何「叛逆」的妹妹們能夠得到她們想要的幸福,她更恨為何她得不到母親的愛與擁抱。她後悔為何自己那麼「柔順」,她恨自己為何沒有堅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讓幸福一次次從手中滑落。
  一個禮拜後小英走了,留下僵持的老父和傷心的母親,小英曾告訴我「我好希望媽媽能夠抱抱我!而不只是來看我而已。」到了疾病末期她極度渴望父母的愛,一方面又恨透了父母,如此矛盾的心情讓她在人生的最末端還是無法解套。
  小英的生命故事予我很大的啟發,我們究竟為誰而活?如何在「做自己」與「孝順父母」之間取得平衡?「叛逆」到底好不好?沒有人能夠給予「正確」的答案。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活在別人的眼光底下,我們很難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這又讓我想起台灣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佛教法師為女同性戀舉行佛化婚禮,當這對戀人,不顧他人異樣眼光,努力活出自己的時候,捫心自問我們在心裡怎麼看待這非比尋常的勇氣?是祝福呢還是唾棄抑或是嗤之以鼻?
  「做自己」看似簡單,我們甚至曾經以這樣的口吻勸導身邊的人:「做自己吧!不要為別人而活!」但是,做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們有辦法對權力與勢力抗衡嗎?
  父母最怕孩子叛逆,但是叛逆真的是負面的反應嗎?孩子的叛逆也許就是發出訊號,希望父母留意些甚麼,但是許多父母選擇以石壓草的方式選擇不聽、不看、不說來應付孩子的叛逆,直認為「乖孩子」理應就要順從乖巧聽話。當事情爆發時再來問專家「我家的孩子是怎麼啦?」有的孩子就這樣活在父母的影子下,遵循父母為他們安排好的「康莊大道」,試問孩子快樂嗎?父母快樂嗎?父母們!你們是否還記得曾對襁褓中孩子說:「爸爸媽媽不期望甚麼,只希望你平安快樂健康長大就好!」
  小英在最後的生命階段,她不捨其一生沒有給男友一個「名分」,恨自己當時沒有極力爭取自己的幸福。她那傷心的母親最後給予小英深深的擁抱,這是她們母女第一次擁抱,相信也是最後一次的擁抱,多少彌補了小英內心所渴望的愛。
  小英臨終的靈性課題並無關她所信仰的宗教,問題源自於原生家庭所帶來的衝擊影響了她一生。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安寧團隊的合作之下,小英往生時並沒有太大的痛苦,而父母兄妹與一生摯愛的男友皆在病床邊陪伴,也算不完美中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