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如何協助那些面對失去成年兒女的長者?


觀眾問:請問如何協助那些面對失去成年兒女的長者?(注明:圖片人物與文字內容無關。)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白頭人送黑頭人是一樁痛苦的喪親經歷,也是十分難過的哀傷。以下的七個重點,希望能夠給你作些參考,好讓你能更有效去協助失去兒女的長者。

1
。讓長者參與喪禮及送殯

當成年兒女的喪禮舉行時,通常我們都擔心長者過度哀傷,也同時因為文化的忌諱:擔心去世的成年兒女受不起長者的送行,我們一般都慣例不讓失去兒女的父母出席喪禮及送殯。其實我們可以試著詢問長者的意願,和他們一同商量是否想要參加喪禮及送殯。如果他們不願參加,我們尊敬他們的選擇。如果他們願意參加喪禮及送殯,我們都可以提供恰當的援助及預備(例如:預先安排兩位比較細膩的親友在過程中作陪伴及支持的角色,預先諮詢醫療人員或家屬有關長者的健康狀態,好讓長者所需要的相關藥物都能預先妥當準備,一同和長者商量要參與那些儀式及那些不想參與等)。越能夠讓長者參加喪禮其實越能夠幫助他們參與走過哀傷的旅程,從而逐步接納死亡的事實。

2
。讓長者按照自己的步伐抒發哀傷的情緒

不管在任何一個年齡層次的父母,一旦失去子女,就猶如失去自己的一大部分:他的未來、他晚年的盼望、他生命的延續,他對子女的寄託都會頓時幻滅。長者失去成年子女所牽動的情緒難免會強烈,喪禮完成後,長者或許會沉溺在哀傷的情緒過久。你可以試著陪伴長者,按照他自己的步伐抒發情緒、讓他表達對往生者的思念。必要時,你也可以嘗試轉移他的心思:譬如請他照顧孫子女、到公園走走、做做家務、給他一些任務/責任協助其他家屬完成,進而提高他在日常生活上能繼續運作的能力。

3
。允許失去子女的夫妻們走在不同步伐的哀傷道路上。

有些失去成年兒女的夫妻或許會走在不同步伐的哀傷道路上。一方會過度壓抑哀傷,另一方則會過量抒發哀傷。不同的哀傷步伐會磨損夫妻倆的婚姻關係,導致倆人獨自舔傷,讓哀傷更陷於孤單狀況。一旦發生類似狀況,請你逐步讓他們倆夫妻知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哀傷表現,而每個哀傷的表現都需要被接納及尊重。讓長者能接納配偶也擁有像自己一樣的哀傷,只是對方擁有不同的表達和應對方式。夫妻之間的接納及關懷可以為彼此的關係帶來更多的諒解及力量。那麼,能夠共同哀傷的過程就顯得不如此沉重。

4
。讓長者內心的生氣流通

有些不太會流淚的長者(尤為男性長輩)會以憤怒或掌控的形態頻頻出現在他的日常生活裡。例如:無理由地謾駡身旁和他一同生活的親友、左右大家必須要趕緊走出哀傷、不允許身旁的親友流淚。請大家必須要知道除了哀傷流淚,發洩憤怒也是一種表達哀傷的方式之一。哀傷的背後有兩股常出現的情緒:傷心和生氣。因每個人的特質以及成長的背景而異,來決定當事人要表達內心的傷心或生氣。 每次看到長者的怒氣時,請提醒自己對方其實正在反映他內心的哀傷,有些怒氣不是針對大家的,而也請你不要和他的怒氣對立。他已經壓抑內心的傷心,如果再被我們壓抑內心的生氣的話,這段哀傷的道路會更難走過去。讓內心的傷心和憤怒流通,是我們可以協助他們的事情之一。


5
。相信長者有自我療愈的能力

有些死亡原因是沒有讓長者有任何的心理準備來接受子女的死亡,例如:意外車禍、心臟病、溺斃或自殺等。如果死因是突發的,那麼請你需要有更多的包容心來接受長者的哀傷時間會更長、哀傷深度會更深。請允許長者在一年半到兩年之內,依然不斷述說他無法接受子女如此去世。那背後的情緒或許會有內疚、自責、遺憾、怪罪媳婦或女婿過去沒有好好照顧往生者、甚至是生氣往生者為何拋下他們而先離去等。這些比較複雜性的哀傷,都需要我們更多的包容,在長者表達哀傷的時刻,最好不要給予他任何建議,讓他流通內心複雜的情緒,同時也相信長者有自我療愈的能力。畢竟這些所有的哀傷表達,都是一種對往生子女的一種關愛及思念。子女的死亡動搖了他的人生觀或價值觀,這個人生觀的重建需要較多的時間。

6
。協助長者找回活著的意義

有些長者因為在生活上有一大部分的運作都需要依賴成年子女。一旦子女去世之後,長者除了覺得生活上少了一個得力助手之外,也突然感到生命的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過去所有努力的打拼及付出,仿佛一下子就被上天全部給拿走。他們或許會對自己的信仰表達憤怒、懷疑、傷心及放棄。在這個時候,除了陪伴之外,我們也可以試著帶他們去會見他們所信賴的宗教導師,讓他和導師對話之下有個整體脈絡的瞭解及頭緒。他或許不會在短時間內完成這探索的歷程,但這漫長求知的過程卻可以幫助他逐漸超越哀傷。

7
。讓長者對子女的愛昇華

倘若長者有能力接受成年子女去世的事實,也有能力去體驗及流通失去子女的哀傷,那麼下一個目標就是讓長者對子女的愛昇華。讓他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延續對子女的愛,例如進行一年一度的悼念聚會、把關懷已逝子女的動力轉移到其他孩子或孫子身上、以已逝子女的名義參與慈善活動、以已逝子女的名義捐助、或完成已逝子女生前的心願等。

以上所述的七個重點,都是基本的參考準則讓身旁的家屬知道如何協助長者走過哀傷。如果有那些過量的哀傷表現已影響長者的身心靈,鼓勵你不妨進一步打電話詢問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而鼓勵長者接受專業的諮商服務。

謝謝你發問的問題。祝福你,也祝福所有失去成年子女的父母們一切大安。祝福各位。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