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一個擁有灰色天空的下午4點左右,我正想提早離開病房回宿舍休息。這時我負責的病床正好轉來一位新住院病人,在護理站看著病歷上的資料寫著「ALS」,我頓時還沒領悟,指導老師即提醒我這是一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或俗稱漸凍症的病人。憑著過去曾閱讀《潛水鐘與蝴蝶》以及電影《一公升的眼淚》,片面了解患上這樣不治之症,就如同靈魂被鎖在那動彈不得的肉體中,神識是清醒的,然而肉體宛如巨大的潛水鐘般,不讓活躍的靈魂追求她的夢想。
當我走進122病房,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繁忙」的景象,病人的大女兒正「忙碌」地聽取醫護人員對呼吸器的報告,外籍看護則「忙碌」地整理雜物,只有病人「不忙碌」且靜靜的躺在床上,任由呼吸器「忙碌」地協助她維繫殆盡的生命,大家忙碌的腳步似乎忽略病人的存在與需要。入院時病人的身體功能只剩下眨眼及手指微弱功能,但意識清醒,那雙凹陷卻炯炯有神的雙眼,似在訴說著生命的種種無奈。我走到病床邊,輕輕握著病人那瘦弱的手,我引用了證嚴法師的靜思語「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告訴病人身體雖然不聽使喚,但我們還是可以掌控我們的心,做心的主人,也告訴她我們會陪著她度過這難關。病人用孱弱的力氣握緊我的手,眼角流下了眼淚,替她拭去眼淚之後,我看著病人的眼神,似乎有好多的話想說,但無奈身體功能已經無法使喚。
病人今年六十七歲,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曾經是航運公司的人事部經理,但是其一生卻命運多舛,童年不愉快,婚姻不幸福,一年前又患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當四肢漸漸不聽使喚,原本孤傲的她如今只能躺在床上任人「宰割」。
為了協助病人提升靈性境界得到善終,我們請病人的女兒到小佛堂對話,在與病人女兒對談後得知,病人在一年前發病,且病情發展迅速,從最初的吞嚥困難開始至今已使得病人癱瘓在床。發病後,病人拒絕他人的探視,原因是病人過去長得非常好看,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服務於航運公司更是人事室經理,如此優秀的女性,其一生卻命運多舛。
由於時空因緣之關係,病人在原生家庭,並沒有獲得父母太多的愛,與先生結縭後生下了兩女,但無奈與小女兒緣薄,從小即不親密。病人即為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因而自視甚高,婚後常以惡語傷害先生,對大女兒則管教甚嚴,也可說是軍式的管教方式,稍不如意即鞭策。久之,先生受不了惡言相向,隨即離她而去,先生離去之後,病人似乎將大女兒視為發洩的對象,除以嚴厲的方式管教,更以語言傷害女兒,導致大女兒在高中畢業之後,也因受不了母親的管教方式而離開家庭,從此之後病人成了獨居者。
深入了解病人家庭背景及人生經歷以後,知道大女兒心中固然對母親有怨恨,但已為人母的她在母親生病之後,對母親過去種種早已釋懷,且在母親病重住進安養中心時發現母親也是一個亟需被關懷呵護的「小女孩」。但是,由於母女倆都是很緊繃的人,對於彼此的愛,始終說不出口,如今病人因已無法自主性呼吸而進入安寧病房,但女兒還是無法道出對母親的愛。
病人在入住安寧病房的隔天早上,血壓開始下降,血氧濃度不穩定,意識陷入昏迷,相較於昨天雙手還能微微抖動以及轉動眼睛,今早病人已經失去這些功能,而進入近乎植物人的狀態。當詢及女兒是否已對母親道出心中對母親的想法感受,緊繃的女兒卻說還沒,我想這時候當務之急就是讓女兒道出內心的感受,才不致在母親往生後感到內疚與後悔。
於是我輕聲的對女兒說:「師父陪著你一起好嗎?」病人女兒終於點頭。再次進入病房,我輕輕握著病人的手,告訴她我們來了,而她的女兒有話對她說,我將她倆母女的手輕輕的握在一起,大女兒終於鼓起勇氣,長跪在母親床前,對母親說出內心最真摯的話,「媽媽!對不起我錯了!我知道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我好,您是愛我的!過去雖然曾經怨恨您,但我還是很愛你!媽~我下輩子還要做您的女兒!媽~我愛您!」女兒再也止不住眼淚,淚水奪眶而下,場面令人動容。
中午時看護說病人的血壓已恢復正常,到了下午我再次走到病房時,病人的手和眼珠又可以微微抖動了,我欣悅的走到病床邊握著病人的手,問她知不知道我是這裡的宗教師,病人立即用微弱的力道按了按我的手,表示「知道」,當我接著說「那早上你的女兒對你說的話,你都聽見了嗎?」她再次表示「知道」「那你選擇原諒女兒了嗎?」病人用微弱的力道握著我的手「是」。我相信這是母愛的力量,病人為了讓女兒無憾,聽到了女兒的聲聲呼喚,而努力醒過來回應女兒的道歉與道愛,這讓我極為感動。當詢及病人是否願意皈依佛教時,原本極度排斥宗教的她,更同意皈依佛教成為佛教徒,這讓我感到欣喜,也讓我更加深信臨終的病人的確有提升靈性的能力,尤其是對宗教的需求。
生命末期的病人在臨終前往往會產生極大的死亡恐懼,若此時宗教師能扮演引導的角色,適時介入,引導病人及家屬面對生死離別的痛苦,則能有效協助臨終病人面對死亡的恐懼,家屬也能夠得到安撫,生死兩相安。
自古以來華人是忌諱死亡的民族,「死」更是華人避諱談論的議題,甚至遠離所有與「死」有關的事件。縱觀父母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大多是錯誤的方式,諸如看到喪家要迴避,乃至繞道而行,若是看到棺材不能正視,千萬別讓棺材「沖」到,看到出殯的隊伍要遠離他們。總之,所有與「死」有關的事物就是要學會「勿看」、「勿聽」、「勿談」,在這樣的「死亡教育」底下,我們固然對死亡感到害怕。
然而,學佛者學佛的最終目標就是學習面對生死,學習面對死亡的恐懼,死亡恐懼人人有之,但若我們可以在生時即可透過宗教信仰,提升自己的靈性來面對自己的生死大事,則死亡來臨時不致手足無措而產生極大的恐懼。
走入安寧緩和病房,彷彿走入一部經典中,每個在安寧病房的病人與家屬,用不一樣的語言,演繹著佛陀所說的法,這是我在安寧病房所見之感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