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我的助人哲學

前提:
   我們每一個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人,沒有任何人是可以獨立而不依靠他人而生活,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得籍著父母的照顧與協助才能夠延續生命,到了髫發之齡,需要師長的教導才能開啟人生,然而到了耄耋之齡更加需要他人來協助生活起居。以上所述只不過是日常生活上的協助,我們的心靈也有面對煩惱的時刻,面對煩惱如果我們自己無法跳脫還得依靠旁人的開解,由此可見我們的生活處處需要與人互動,除了接受別人的照顧,如果我們自己有能力時也應該去協助他人。但是我們要以何方式去協助對方呢?如果方式不對這樣不只不能利益對方,更可能傷害對方,有時候也會反過來傷害到自己,使自己捲入對方的情緒與紛爭之中。就事實上而言助人是需要技巧的,技巧純熟的助人者在協助對方的當下不會傷害自己又能夠協助他人,這是最圓滿的結果。
   身為一個宗教導師,最大的目標無不是為了得到自我的解脫,但身為現代的宗教師這還是不足夠的,因為當社會的發展進步與大自然界無法得到平衡時,就會衍生許多問題,人類的生活與大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豐富的物資生活享受似乎只滿足人一部分的需求,人類在不斷往外追求各種欲望的當下,卻忘了內心的資糧,久而久之心靈就會變得乾涸,如果覺悟得早那還是可以亡羊補牢,但偏偏有某一部分的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填補這樣的空虛與幻滅感,於是乎他們便以各種藥物來麻醉自己、瘋狂的吃喝嫖賭、自暴自棄……似乎欲從中獲得那麼一點的……協助人們填補與解決心靈上的空虛

內文:
一、何為助人?
    由於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差異甚大,因此對「助人」一詞的解釋也大不相同。在東方的社會中,尤其是華人的社會,人們講求的是義氣,重視的是親朋戚友之間的互相協助。若是親朋好友之間有人遇到了困難,身為朋友就應該為他挺身而出。但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求助者真的需要我們的幫助嗎?我們所給與的援助是他所需要的嗎?是不是凡是「助人」就是「好事」,這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
如果說有一位癮君子他的毒癮正在發作,這時他向我們要錢,以供他去購買毒品來解決需要,這時如果我們沒有智慧,而一味盲目的秉持著助人的心去「協助」他,那麼這不是助人而是害人!
    前些日子我閱讀了當紅的暢銷書《佐賀阿嬤-笑著活下去》,我發現作者的超級阿嬤的確有智慧,書中提到有一次他們那貧窮得不能再貧窮的破茅屋竟然還有小偷要光顧,當時年幼的作者害怕得躲起來,他那超級勇敢的阿嬤卻大步的走向小偷,大剌剌地問道『你是小偷嗎?』,那人還回答『是!』但他的外婆並沒有被這樣的回答嚇倒,反而鎮定的回答小偷『我現在有事要出去,方便的話,你傍晚再來吧!』就這樣到了傍晚時分,那小偷真的站在門前露臉了。作者的外婆竟然還請小偷進來,拿出飯糰給他吃。這時他的外婆開口道「你真是辛苦啊!到我們這種人家來,也沒有東西可偷。既然有力氣撬開人家的窗戶,還能逃跑,去工作嘛!」之後作者的外婆還真的給他介紹到就業輔導中心去。當然在現代的社會的小偷大概不會那麼「慈悲」有耐心聽你說教,但是我要說的就是助人的智慧。

二、什麼人需要協助
   我們所居住的世間可謂災難不斷,無論是天災仰或是人為的禍害,都會給人類帶來身心的痛苦,大則吞蝕人類性命水火風難
生長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國家、種族、文化、家庭、教育背景等。我們因不同的生活背景而成就了獨有的見解。

、佛教中菩薩救度眾生的精神
    佛教是強調慈悲為懷的宗教,是以普度一切有情而以人類為本的利益眾生為主要的目的。而在佛教中又以觀世音菩薩最為大家所熟悉,眾所周知的觀世音菩薩是聞聲救苦的大慈悲者,
    佛教強調助人的動機要純正,因有許多人在助人的當下常含有不純正的動機。如常常有人以居高者的形態來協助人;有人為了名譽而假惺惺的在眾人面前助人;有人為了收買人心所以假裝協助他度過難關;也有人聽了巫師的話而為了解除黴運而廣行佈施協助窮人;更有人做了虧心事害怕對方來尋仇而假裝幫助他的家人等。這種種動機不純的助人觀念是錯誤的,佛陀強調的是以純正的善心與淨心來協助苦難的眾生。

    佈施是六波羅蜜之一,是修行去向佛道的根本,而佛教中佈施可分為三類即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即是以錢財佈施給有所需要的眾生,而這金錢上的佈施又分為三類
以目前的社會來看,貧富懸殊
錢財的佈施也許可以解決當下的問題,但錢財的佈施並不能夠解決長遠的問題,助人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一般上如果我們沒有高度的覺察力,我們身為助人者通常會以上對下居高的態度顯現在求助者的面前,有者更以救世主的形態來協助求助者,這都是內心的高傲態度所現。例如:富貴人家在協助貧窮人家時,多少都會現露自己的財富。又或者有人以自己的財力幫助了別人,卻要那人聽從他的指使。美國為了報復而向伊拉克宣戰,當他們擊退了叛軍以後,便在當地駐紮軍營,派遣部隊到當地駐守,說是要協助當地恢復治安,建設公共設施等。事實上卻控制了當地的領導權,人民不能違背美軍,否則格殺勿論!這是助人的表現嗎?有時美國對待第三國家的做法令人置疑。

三、助人者的條件要有一顆真誠的心
    有少部分的人認為,有錢才談得上協助別人,如果自己都快餓死了,還談什麼幫助別人呢?又或者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如何協助別人;也有人認為自己要做得十分圓滿以後才有資格去協助他人,因為「自己都沒有看好自己,談何資格去教育別人?」其實這是錯誤的見解,因為助人可以不必花上一分錢就可以給求助者帶來心靈上的慰籍解決心中的煩惱就像我最近在慈濟的月刊中讀到有關南非祖魯族,以愛心來協助患愛滋病同胞的感人故事,在南非當地地區除了平窮,人民三餐不繼還要受著瘟疫與盜賊的禍害,但是慈濟在南非組了一個以當地祖魯族為主的隊伍,隊員們同樣是貧窮的婦女,甚至本身也患有愛滋病,但是他們仍然憑著協助同胞,給患者愛心與尊嚴的理念,協助他們清理穢物,軟言細語的問候,讓他們在臨終之前感受人間的溫暖,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畏施
另外一個不需要金錢的助人方法就是傾聽,一個人在苦惱的當下最希望有一個可以聽他說話的人,這個人可以不需要給與任何意見,只要聽聽他說話即可,當一個人吐完心事以後,心情自然就會放寬一點,平靜許多。所以如果我們有心成為助人者傾聽是先決的條件。
助人不一定需要金錢,一個體貼的問候乃至一個溫暖的微笑,舉手投足之間都能給人帶來安慰,這也是助人的表現。每一個人在未成聖賢以前都有缺點,
如果一個人在面臨困難時我們能夠及時伸手協助,有情之人一定會感激,雖然我們並不需要強調這些,

不僅人們,尚有其他有情眾生,我們也應幫助他們跨越三界輪回大海。所以我們應當晝夜都恒常精進,認真地學習佛法。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為誰而活

  她是一位國中老師,更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退休以後積極到佛教團體去當義學老師,身邊總是不乏同事與朋友,但是她一點也不快樂。
  小英今年52歲,兩年前被醫師診斷出患有卵巢及子宮頸癌,多次的電療以後效果不彰,還留下諾大的開放性傷口,讓她疼痛不已。父母及兄妹們聽從醫師的建議將她轉到緩和病房,以整合身心靈的照顧,但小英似乎不這麼想,在她心裡早已認定家人不肯花錢替她治療,因而將她遺棄到安寧病房讓她等死。
  初次在病房見到小英,枯瘦、虛弱、無助、躁動,但眼神透露出堅毅的個性。我走到病床邊自我介紹:「我是病房的宗教師。」「師父!我知道你要跟我說甚麼,你甚麼都不要說!我要念佛求懺悔!我對父母很不孝!我一定下地獄的!我要念佛一定要念佛我要活下去!我不能死!」看到她如此的激動,我甚麼都沒說,我知道今天的訪視只能到這裡。
  數日後,護理師告訴我,小英時常在病床上哭喊嘶吼,尤其對前來探視的母親怒罵。再次進病房時,小英還是處在深度的憂鬱狀態,但至少她是願意聊的。「為甚麼想懺悔?」我試著銜接昨天的對話,「我很不孝!對父母發脾氣!我一定會下地獄的!」她有點怒吼道。「大海不因你撒入那麼一點鹽而改變它的鹹味,同樣的你平常都在積善偶有犯那麼一點錯,不會改變你的去向。大樹也一樣,平常向右邊傾斜的樹,偶有風往左邊吹,但大樹倒下時依然是倒向右邊,不會受小風影響了方向。」我說。「你說的我接受,我要念佛!念佛讓自己趕快好起來,我會好起來的!我不能死!因為過去的我不知道怎麼過自己的生活,我現在知道了!我要開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我不能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小英嘴裡念念有詞。
  小英的妹妹告訴我,小英是家中的長女,父親是公務員主管,母親是國小老師。從小父母對小英的期望很高,小英也總是滿足父母的期待,父母為了小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硬生生把年幼的小英寄養在姑姑的家裡,姑姑沒有女兒,視小英為己出疼愛有加,漸漸地小英也習慣了姑姑一家給於的愛與關懷。高中時因學校的關係,小英回到父母身邊,以為這是美好的開始,怎知父母管教甚嚴,小英反而無法從父母哪裡得到她所盼望的家庭生活,但小英還是努力迎合父母。
  師專畢業後小英也成了老師也開始有交往的對象,小英第一個交往的對象是藍領階級的工人,小英原本高興地帶他回家介紹給父母,怎知受到數落,就這樣第一段姻緣告吹了。第二次,小英交往的對象是裝潢工人,社經地位更底,倆人原本有意共組家庭,怎知父母一句「門當戶不對!」也讓倆人的感情留在原地動彈不得,之後僅以同居人的身分生活著。當妹妹們各自成家,擁有自己的家庭及小孩以後,小英還是不「違逆」父母的意願,持續保持這樣的生活方式。
  一直到發病,小英終於按耐不住內心真實的情感,她憤怒、怨恨、嫉妒所有的情緒傾瀉而出,而發怒的對象就是她一直「孝順」的父母,她憤怒父母不接受她的同居人,沒有在她發病的初期好好照顧她,她怨恨父母毀了她一生的幸福,她嫉妒為何「叛逆」的妹妹們能夠得到她們想要的幸福,她更恨為何她得不到母親的愛與擁抱。她後悔為何自己那麼「柔順」,她恨自己為何沒有堅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讓幸福一次次從手中滑落。
  一個禮拜後小英走了,留下僵持的老父和傷心的母親,小英曾告訴我「我好希望媽媽能夠抱抱我!而不只是來看我而已。」到了疾病末期她極度渴望父母的愛,一方面又恨透了父母,如此矛盾的心情讓她在人生的最末端還是無法解套。
  小英的生命故事予我很大的啟發,我們究竟為誰而活?如何在「做自己」與「孝順父母」之間取得平衡?「叛逆」到底好不好?沒有人能夠給予「正確」的答案。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活在別人的眼光底下,我們很難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這又讓我想起台灣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佛教法師為女同性戀舉行佛化婚禮,當這對戀人,不顧他人異樣眼光,努力活出自己的時候,捫心自問我們在心裡怎麼看待這非比尋常的勇氣?是祝福呢還是唾棄抑或是嗤之以鼻?
  「做自己」看似簡單,我們甚至曾經以這樣的口吻勸導身邊的人:「做自己吧!不要為別人而活!」但是,做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們有辦法對權力與勢力抗衡嗎?
  父母最怕孩子叛逆,但是叛逆真的是負面的反應嗎?孩子的叛逆也許就是發出訊號,希望父母留意些甚麼,但是許多父母選擇以石壓草的方式選擇不聽、不看、不說來應付孩子的叛逆,直認為「乖孩子」理應就要順從乖巧聽話。當事情爆發時再來問專家「我家的孩子是怎麼啦?」有的孩子就這樣活在父母的影子下,遵循父母為他們安排好的「康莊大道」,試問孩子快樂嗎?父母快樂嗎?父母們!你們是否還記得曾對襁褓中孩子說:「爸爸媽媽不期望甚麼,只希望你平安快樂健康長大就好!」
  小英在最後的生命階段,她不捨其一生沒有給男友一個「名分」,恨自己當時沒有極力爭取自己的幸福。她那傷心的母親最後給予小英深深的擁抱,這是她們母女第一次擁抱,相信也是最後一次的擁抱,多少彌補了小英內心所渴望的愛。
  小英臨終的靈性課題並無關她所信仰的宗教,問題源自於原生家庭所帶來的衝擊影響了她一生。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安寧團隊的合作之下,小英往生時並沒有太大的痛苦,而父母兄妹與一生摯愛的男友皆在病床邊陪伴,也算不完美中的完美。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袈裟與僧團


開照長老給兩位行者的出家勉勵語
袈裟與僧團   於 阿根廷-salta

選擇出家是一生最大的挑戰,非一般人所理解及體會。

一旦披上了袈裟,要有不回頭的決意,走到盡頭依舊袈裟在身,那是因為修行不只是這一生仍是生生世世都要與三寶相遇,續修行至圓滿為止,這是佛弟子的當有的基本情操。

如今渡過了行者的適應期,也意味著,心已決定,堪能與承擔,守住在僧團裡進一步學習。

出家會受到僧伽的祝福,法友們的隨喜,這是肯定的。

家人也因大家對出家意願堅定,也因為在僧伽服務及適應期間,讓大家感受到你們溫和、謙恭及謙虛,而感到心安。

這可說是自安安他的互動下所換來今日隨喜大家出家去。

步上出家之路是少數
回想起來多少因緣都在考驗,挑戰著出家的堅持,今日能跨出一步,是好的起點。
在理論上都知道背後是有眾多的助緣,但我們並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的因緣促成?
在佛法上有了善知識的啟發而找到了心的依歸及相應的老師與道場,如今也為了自已的理想而選擇與一般不同的路--即是出家去。

但能令我們最直接感受的到助緣,莫過是得到父母親的背後祝福與支持吧!

不曾身為父母身的我們,是很難體會父母不捨之心,今日的他們做到「難捨能捨之心」,來成全女兒的心願,願女兒活得快樂!

我們也難體會到古德或僧伽的用心護念我們這此晚輩,讓我們在修行上享有到食住衣藥安住,不必去憂心,及傳授法上的理論與經驗也不吝嗇。
對我們現今出家來說,是何等的幸福。

不可忘記2親因緣的促出家
第1點:要將父母這份「難捨能捨」的心作為日後修行上的增上緣,在未來修行裡要強化這隨喜心,別汚上世間的「文人相輕」。在佛門裡更不可有「同道相嫉」的心態。如此才能體會父母的「隨喜故能捨」的心境。

第2點:念恩感恩古德及僧團的悲心護念,一旦能感懷他們的用心,在未來學習過程中,能避免只顧個人所需,不顧他人感受,也減少挑剔他人的不是。為了僧的和合,為了道法增上,便能體會到古人、前人的「能忍安忍」的護念,讓後人受益的悲心也。

能如此思維,日後無論在僧團裡或與眾生互動時,以四無量心來檢視自已,能讓我們的心開展出,如慈經中說:「堪能、誠懇及正直,謙恭、柔和與不慢」,「願一切眾生皆幸福,安穩和快樂」

那是因為,懷著慈愛,心無敵意才能建立友善的關係,維持著與帶給眾生的幸福。

遇到任何阻障,此時悲心生起是關鍵,才能調伏害人之心。不忍眾生苦而建立起利他拔苦本懷,隨喜他人的成就,嫉妒便沒有機會佔據我們的心,因而建立起彼此皆不會失去曾有無苦的快樂。以智相應的捨心,心無癡故,才能離開貪瞋的糾纏建立起自業智的安穩。

無法前來觀禮,祝福的心依舊有。

在此與大家分享及共勉之:
在學習過程中,袈裟與僧團是兩不離,留在僧團裡將會得四大好處:
1
:已有的惡習將會得到對治,不増長,那是因為過著僧團律制的生活,有守護,有調伏, 最後能得到徹底的斷除。
2
:未有惡習不易被污上,那是因為在共住中,過著僧與僧之間的互動,有六和敬信念指引,對治著[我見,我執,我愛、我慢及自我」的生起。
3
:未曾有的善習會令起,那是因為僧團內有眾善知識的雲聚,見聞覺知皆是法的薰習,及昜提起相續的正念正知。
4
:己有的善習能增長,圓滿,那是因為在僧團有持教者及持證者給予提醒與護念,心昜得善護,自依法依不退失。

因此,身上的袈裟與僧團兩不離,成長過程是建全,僧格才能易建立。猶如嬰孩得到父母親,兄弟姐妹或師長的善護一樣。


讓我們一起來向這方面努力
1:了解及重視,袈裟與僧團的重要,心會樂於接受別人的訓誡,也會邀請別人在未來訓誡我們。
2:能對於現有的能夠知足,又能安於目前所擁有的生活條件。

具足這二種特質來修行。這樣的人將能真正地住於喜悅之中修行,僧之間才和合。


最後請記得:
一旦袈裟身上披,要想到僧伽是我們終身的住處,袈裟不離僧伽,僧伽會因為你多了一份光明。

心欲動念時,要以智相應,才能「修福業不生足想,未斷惡不敢捨離」,二法為依止精進處,能滿現世願、後世願。

心常緣佛德為不變的楷模,便能自護護有情,眾生因見袈裟生信,緣僧團增上信,正法便能多久住在人間。

曾寫過一文,對袈裟的一些情懷,與大家分享!

<袈裟> 2013/04/05 開照比丘寫

袈裟隨風飄
輕盈
一種看清

袈裟抖一抖
透明
一種安寧

袈裟輕一揮
表情
一種清明

袈裟身上披
記憶
一種延續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如何協助那些面對失去成年兒女的長者?


觀眾問:請問如何協助那些面對失去成年兒女的長者?(注明:圖片人物與文字內容無關。)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白頭人送黑頭人是一樁痛苦的喪親經歷,也是十分難過的哀傷。以下的七個重點,希望能夠給你作些參考,好讓你能更有效去協助失去兒女的長者。

1
。讓長者參與喪禮及送殯

當成年兒女的喪禮舉行時,通常我們都擔心長者過度哀傷,也同時因為文化的忌諱:擔心去世的成年兒女受不起長者的送行,我們一般都慣例不讓失去兒女的父母出席喪禮及送殯。其實我們可以試著詢問長者的意願,和他們一同商量是否想要參加喪禮及送殯。如果他們不願參加,我們尊敬他們的選擇。如果他們願意參加喪禮及送殯,我們都可以提供恰當的援助及預備(例如:預先安排兩位比較細膩的親友在過程中作陪伴及支持的角色,預先諮詢醫療人員或家屬有關長者的健康狀態,好讓長者所需要的相關藥物都能預先妥當準備,一同和長者商量要參與那些儀式及那些不想參與等)。越能夠讓長者參加喪禮其實越能夠幫助他們參與走過哀傷的旅程,從而逐步接納死亡的事實。

2
。讓長者按照自己的步伐抒發哀傷的情緒

不管在任何一個年齡層次的父母,一旦失去子女,就猶如失去自己的一大部分:他的未來、他晚年的盼望、他生命的延續,他對子女的寄託都會頓時幻滅。長者失去成年子女所牽動的情緒難免會強烈,喪禮完成後,長者或許會沉溺在哀傷的情緒過久。你可以試著陪伴長者,按照他自己的步伐抒發情緒、讓他表達對往生者的思念。必要時,你也可以嘗試轉移他的心思:譬如請他照顧孫子女、到公園走走、做做家務、給他一些任務/責任協助其他家屬完成,進而提高他在日常生活上能繼續運作的能力。

3
。允許失去子女的夫妻們走在不同步伐的哀傷道路上。

有些失去成年兒女的夫妻或許會走在不同步伐的哀傷道路上。一方會過度壓抑哀傷,另一方則會過量抒發哀傷。不同的哀傷步伐會磨損夫妻倆的婚姻關係,導致倆人獨自舔傷,讓哀傷更陷於孤單狀況。一旦發生類似狀況,請你逐步讓他們倆夫妻知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哀傷表現,而每個哀傷的表現都需要被接納及尊重。讓長者能接納配偶也擁有像自己一樣的哀傷,只是對方擁有不同的表達和應對方式。夫妻之間的接納及關懷可以為彼此的關係帶來更多的諒解及力量。那麼,能夠共同哀傷的過程就顯得不如此沉重。

4
。讓長者內心的生氣流通

有些不太會流淚的長者(尤為男性長輩)會以憤怒或掌控的形態頻頻出現在他的日常生活裡。例如:無理由地謾駡身旁和他一同生活的親友、左右大家必須要趕緊走出哀傷、不允許身旁的親友流淚。請大家必須要知道除了哀傷流淚,發洩憤怒也是一種表達哀傷的方式之一。哀傷的背後有兩股常出現的情緒:傷心和生氣。因每個人的特質以及成長的背景而異,來決定當事人要表達內心的傷心或生氣。 每次看到長者的怒氣時,請提醒自己對方其實正在反映他內心的哀傷,有些怒氣不是針對大家的,而也請你不要和他的怒氣對立。他已經壓抑內心的傷心,如果再被我們壓抑內心的生氣的話,這段哀傷的道路會更難走過去。讓內心的傷心和憤怒流通,是我們可以協助他們的事情之一。


5
。相信長者有自我療愈的能力

有些死亡原因是沒有讓長者有任何的心理準備來接受子女的死亡,例如:意外車禍、心臟病、溺斃或自殺等。如果死因是突發的,那麼請你需要有更多的包容心來接受長者的哀傷時間會更長、哀傷深度會更深。請允許長者在一年半到兩年之內,依然不斷述說他無法接受子女如此去世。那背後的情緒或許會有內疚、自責、遺憾、怪罪媳婦或女婿過去沒有好好照顧往生者、甚至是生氣往生者為何拋下他們而先離去等。這些比較複雜性的哀傷,都需要我們更多的包容,在長者表達哀傷的時刻,最好不要給予他任何建議,讓他流通內心複雜的情緒,同時也相信長者有自我療愈的能力。畢竟這些所有的哀傷表達,都是一種對往生子女的一種關愛及思念。子女的死亡動搖了他的人生觀或價值觀,這個人生觀的重建需要較多的時間。

6
。協助長者找回活著的意義

有些長者因為在生活上有一大部分的運作都需要依賴成年子女。一旦子女去世之後,長者除了覺得生活上少了一個得力助手之外,也突然感到生命的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過去所有努力的打拼及付出,仿佛一下子就被上天全部給拿走。他們或許會對自己的信仰表達憤怒、懷疑、傷心及放棄。在這個時候,除了陪伴之外,我們也可以試著帶他們去會見他們所信賴的宗教導師,讓他和導師對話之下有個整體脈絡的瞭解及頭緒。他或許不會在短時間內完成這探索的歷程,但這漫長求知的過程卻可以幫助他逐漸超越哀傷。

7
。讓長者對子女的愛昇華

倘若長者有能力接受成年子女去世的事實,也有能力去體驗及流通失去子女的哀傷,那麼下一個目標就是讓長者對子女的愛昇華。讓他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延續對子女的愛,例如進行一年一度的悼念聚會、把關懷已逝子女的動力轉移到其他孩子或孫子身上、以已逝子女的名義參與慈善活動、以已逝子女的名義捐助、或完成已逝子女生前的心願等。

以上所述的七個重點,都是基本的參考準則讓身旁的家屬知道如何協助長者走過哀傷。如果有那些過量的哀傷表現已影響長者的身心靈,鼓勵你不妨進一步打電話詢問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而鼓勵長者接受專業的諮商服務。

謝謝你發問的問題。祝福你,也祝福所有失去成年子女的父母們一切大安。祝福各位。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瞭解「預期性悲傷」


蘇絢慧  當家中有患病親人,可預見他的生命將慢慢萎縮、慢慢終止,是不是死亡發生時,家人就較能接受與放手呢?這是個弔詭與複雜的問題。  在研究當中,有人支持預期性悲傷已幫助人提早因應了悲傷的哀悼任務,因此當死亡發生時,親屬的悲傷反應便能走到一個較和緩的狀態;但亦有研究認為,預期性悲傷並不能省略喪親歷程會經歷到的悲傷反應。「預期性悲傷」對於一個家庭或個人而言,是否是悲傷調適的有利因子,我個人認為,不能省去兩個角度的瞭解與評估:一個是「個人特質與壓力因應模式」,另一個是「投注在死者身上的心力與意義」,在我的經驗中,這兩點影響了「預期性悲傷」處理的困難度。
  所謂的「預期性悲傷」是指,當我們已可預見親人的死亡將在不遠後發生時,我們便開始試著因應這失落;開始有了各種哀悼的悲傷反應,這時,我們也在面對一種任務:慢慢切割我們與親人的情感連結,慢慢的調整,有一天,親人將離我們而去,不能再陪伴著我們,而我們得學著將目光與焦點轉回到自己的生命上。若在臨床工作上,陪伴一位必須要面對親人即將去世的家屬而言,哀悼與處理各種預期性失落複雜情緒的悲傷工作需及早展開。這當中,我們必須協助家屬面對「死亡不可避免」的難題,在不斷「否認」與「接受」的雙趨感受中來來往往,藉著眼見親人各種身體功能的敗壞,及一步步接近死亡的徵狀,將強大的否認機制鬆動,漸漸接受生命有其限制,死亡必定到來的事實。  在「預期性悲傷」的因應中,死亡或許不是最惱人與最令人恐懼的。回到前述的兩個重要因素「個人特質與壓力因應模式」與「投注在死者身上的心力與意義」來看,恐怕「努力意志」與「情感落空」是更讓生命與情感受盡折磨的因素。  對於一個家有罕見疾病或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庭而言,要能承受照顧過程中,來來回回的挫折與心力交瘁的責任,「努力意志」是不可缺少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激勵自己「可以撐過去」、「可以讓一切變好」、「可以戰勝苦難」,靠著強大的努力意志撐過無數,數都數不清的困難與疲累。若這「努力意志」真的在照顧過程中幫助了個人與家庭跨越無數難關,便會發展一種「只要我夠努力、夠盡心,這一切將會改變」的意念與因應模式。但惱人的是,死亡卻是個怎麼跨都跨不過去的限制與難題,無論一個人再怎麼有鬥志,死亡仍然有一天會帶走親人,或者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情況下,當死亡發生時,也就是一個人被鬥垮的時候了。
  因此,不是因為沒有壓力承受度,也不是因為努力不夠而被悲傷覆蓋湮滅,往往是因為太努力,不接受命運捉弄的意志太強大,使得適應死亡的發生成了極度困難的事。  另一點是「情感的落空」,我曾陪伴過一些因慢性疾病過世病人的家屬,他們的悲傷強烈而困難的原因,是因為長期感情投入的對象消失了,這不僅是情感上很大的失落,亦是危急生命存在意義的失落。
  對於患病親人竭盡所能負起照顧責任的家屬而言,包含的情感有心疼、關懷、抱歉與遺憾等複雜情感,亦有強烈的愛、信任、安全等情感的依附關係:親人快樂開心,我就能快樂開心;親人痛苦悲傷,我也就痛苦悲傷,我的生活、我的生命都與親人緊密的連結。因為如此全神貫注,當情感滿足的來源消失了,生命的根基便動搖了,讓人陷入情感的落空,長期的憂鬱。
  當親人還未離世前,就得學習著「放手」,在我們的社會文化,其實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只要人活著,我們絕不能想到死亡的可能,也不能提及死亡,在這樣的文化中,「預期性悲傷」的發生並不能真的幫助了一個人及早處理死亡相關難題,或學習如何面對分離。社會文化其實是一個在探討家屬如何因應悲傷議題中,更大的影響面。  對於突然面對親人死亡的喪親者而言,他經歷到的是一個生命與生活的危機,也可說是一個創傷,但對於一個面對長期患病親人死亡的喪親者而言,他所面對的大多是與自己的爭戰;要不要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要不要承受最後的落空、能不能在生命消逝後依舊看見自己一路走來付出的價值與意義並未消失…..都是一連串困難,且危及生命的議題。
  預期性死亡的病人或家屬的悲傷協助與死亡準備,長期是一個不受重視的議題,就一個醫療單位或是長期照護單位,預期性悲傷的輔導並未真正落實,若在社會敏感度與支持度不夠的情況下,要靠個人或家庭獨自準備以因應失落與悲傷,我認為極其困難,也極其慘忍。
  但要等社會覺醒或覺察而有所因應,想必更是緩慢,在這之前,我們得學習點自助的辦法,或許Worden的四個悲傷任務,可以先解決一些燃眉之急,讓我們稍微知道從哪做起。這四項任務分別是「接受失落的事實」、「表達與經驗複雜情緒的痛苦」、「開始學習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環境」與「投注新的活力在新建立的關係上」。其實,便是承認自己的悲傷,接受死亡終究會發生,並且能放進一些新生活的規劃。很重要的是,所有付出、所有努力及所有的辛勞受苦的價值與意義,絕對不能建立在「生命是否有存活」這件事上,這兩者一旦建立前後關係,我們必然會經歷到落空與無望感的吞噬,也將面臨到自然死亡定律的反撲。(轉載於200512月張老師月刊主要企畫)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葬禮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嗎?


觀眾問:

請問葬禮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嗎?

葬禮能緩和家屬傷痛的情緒,還是增加家屬的傷痛(因在葬禮時需要應酬親朋戚友)?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葬禮,是逝者人生最後的告別禮,也是一些家屬悲傷旅程的開展。

葬禮的禮俗、禁忌、進行天數與安排等,因人、家庭而異,也隨著地方性有其獨有的特色。在本地,一般上葬禮多為進行三天(第一及第二天停靈,第三天出殯),或有更短,或有更長。我們試著從以下不同的面向去思考與探討葬禮天數的安排。


1.
逝者

葬禮是為逝者而辦的人生最後告別禮,因此遵照逝者生前預先計畫的葬禮,以及逝者期望的葬禮形式而去安排,是給逝者最後的尊重。若逝者並未在生前預先計畫本身的葬禮,也許會造成家屬的猜測與衝突。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葬禮的主要負責人(一般是逝者直屬的家屬如配偶或孩子),不妨看一看逝者生前的為人與處事風格,作為葬禮安排的指標。

例如,逝者生前待人處事簡約,不拘小節,家屬在安排葬禮時或可一切從簡,以符合逝者的人生觀。若逝者生前喜好熱鬧,家屬也不妨從這個角度出發,作為辦理葬禮的的指標。

因此,若從逝者的面向去思考,葬禮是否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家屬不妨先看一看逝者生前是否有為自己的葬禮做預先的計畫,再來就是看一看逝者生前的為人及處事風格。


2.
家屬

當我們從家屬的面向去思考葬禮的天數時,我們看到尤其當有重要的家屬身在國外,需要花時間在回程的路上時,往往會安排較長的葬禮時間,好讓這些家屬可以趕回來出席葬禮。這樣的考量,也讓我們看到善別的被看重,往後也帶來家屬的善生。

另外,葬禮的天數也涉及費用數額,家屬在辦理葬禮時,也不妨將家庭的經濟狀況納入考量。我們常看到的是金錢表像的多寡,然而金錢背後所產生的價值,以及家屬付出的心意,更是我們需要去看重的。葬禮的天數涉及了金錢的數額,而如果金錢的使用能敘述家屬對逝者最後的心意,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葬禮需要辦理多少天,需要花費多少錢,而是對逝者最後的尊重,以及接下來家屬為自己的善生。


3.
文化習俗與其他因素

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禮形式,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也因地方性而有所差異。同樣是中華民族,馬來西亞的華裔一般辦理葬禮為三天(停靈兩天,第三天出殯),而臺灣的華人社會習慣,一般是十天至十五天。

其次,葬禮的天數與形式也隨著逝者的宗教信仰而異。再來,逝者死亡的原因與狀況、逝者的死亡年齡,或許也影響葬禮的天數與形式。一位過了百歲老人家的笑喪,葬禮的天數也許因為逝者子孫滿堂而辦更長的葬禮。一位出世不久就離開人間的嬰兒,家屬或因出於想減少哀傷而快速地完成葬禮。因此,葬禮的天數安排也胥視我們身處哪個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等因素。


一場葬禮,確有其功能在其中。以下試簡述葬禮對家屬所帶來的功效。

1.
增強失落的真實性

經由葬禮的過程,讓家屬真實體驗到逝者已離世,幫助家屬接受失落的事實。例如,有些家屬因出於不想讓小孩承受過大的壓力,而不願讓小孩參與葬禮的過程。如此或會導致一些小孩依然在往後的生活中,詢問逝者在何處。然而,讓小孩真正參與葬禮的過程,加上成人適當的解釋與陪伴,可以協助小孩感受及體驗到逝者已離世的事實。另外,對於非預期及意外死亡,葬禮也協助人們真實地體驗親人的離世。


2.
提供家屬表達對逝者的想法及感受的機會

在辦理葬禮的過程,家屬回想與逝者過去的生活點滴,將逝者相關的事物貫穿於葬禮中,提供家屬對逝者追思及哀悼的機會。


3.
提供家屬社會支持網路

當親人離世,遠朋近親從不同的地方到來出席葬禮,寒暄問候及一起回憶逝者,對家屬悲傷的宣洩或許有幫助。因而,葬禮是一個提供凝聚親屬,並且相互支援的場合。


然而,如你所言,當家屬需要在葬禮應酬親朋戚友,似乎沒有緩和家屬傷痛的情緒,反而可能讓家屬疲于接待親朋戚友,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也缺乏給自己去悲傷和哀悼的機會。

如果這些親朋戚友是逝者生前的知交,作為家屬的我們不妨懷著感恩之心來迎接他們,感謝他們到來送逝者最後一程。這樣的過程,可以讓我們從中去感受逝者給親朋戚友留下的回憶與關愛,而這些都會是滋養家屬善生的養分。

若然當這些問候拜訪過量,超出我們的負荷,如何在大文化環境中,禮貌地作出回應及表達感謝;同時也照顧自己外在生理及內在心理的需要,則是我們可以學習去真誠地表達,然後學習安於自己當下的選擇。有些家屬在遇到這樣的狀況時,會請近親或熟悉及信任的朋友,協助招待前來出席葬禮的親朋戚友,好讓自己不會過度疲累。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作為親朋戚友的我們,也不妨問自己與逝者和家屬的交情深度,觀察家屬當下的需要,看看自己可以給予家屬什麼是適切於他們當下的需要,而非只是做自己認為想做的。這些都是我們作為陪伴喪親者的一份學習,有時安靜的陪伴、一對聆聽的耳朵,及一雙協助的雙手,足以是喪親者最基本的需要了。


葬禮,是逝者人生最後的告別禮。葬禮的安排是家屬給予逝者一份最後與最真誠的心意,是家屬與逝者善別的一個里程碑。

同時,葬禮也是一些家屬悲傷旅程的開展。透過葬禮的過程,家屬追思、哀悼,為自己的善生開啟一扇門。

作為喪親者,我們適當地表達需要;作為身旁的親朋戚友,我們學習給予喪親者所需要的陪伴。而,悲傷往往在忙碌的葬禮之後,才慢慢地浮現。真正的陪伴,有時是當葬禮結束,喪親者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之後,才開始的旅程。

因此,跨越了葬禮的安排與功能,我們發現一切的學習從自己開始,也從我們為自己的善終作預先的規劃開始。

祝福大家。


有關葬禮禮俗的伸延閱讀: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高齡化社會下的挑戰


觀眾問:我家中有一老人,年老了,行動不便,吃喝拉撒都需要旁人的幫忙。老人依賴性也很強,不敢獨自一個人留在家,也擔心死亡的到來。沒有人願意去承擔和面對他,因為大家都會覺得厭煩,負擔。我一個人(孫子),也不懂如何面對,甚至想逃避,不想去探望他。。。但心中愧疚感卻有讓我自責。我該如何做善終、善別、善生呢?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謝謝你坦誠和我們分享你內心對長者的愧疚及自責。

當我讀到你向我們描述的處境,其實,這也反映了現代化家庭結構的變遷下,我國對於老人醫療照護不足的問題。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2010年地方政府人口統計報告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將在2024年達到260萬人,屆時樂齡人口佔總人口7%,使我國晉級為「高齡化社會」。因此,人口老化將是我國未來10年最主要的挑戰,龐大的老人醫療與照護方面的問題,也將成為國家、社會與家庭要共同解決的現實問題。(東方日報 22042012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6273%3A&Itemid=203


身為孫子的你其實是想陪伴老人家,可是又基於眾多因素及阻礙之下,你無法成為這老人家的照顧者及陪伴者。畢竟,如果要把全部擔子都放在你身上,也不是解決之道。在你的時間、精力及意願允許之下,盡你可能去做。畢竟一個人的體力有限。我們無需做個完美的家屬,不過我們需要真實地及真誠地付出。

以下是兩位學者對親友照顧病患的一些分類。請你做個參考。

Cecil(1987)
認為由親友所提供的照顧類別包括:
1
。簡單的接觸,如家訪;
2
。建議與資訊的給予;
3
。實際協助,如金錢管理、清理房屋;
4
。照顧,專指提供生病或失能家人的照顧工作。

呂寶靜(2001)表示若深入檢視實際工作專案與內容,家庭成員對病患者或失能者提供的照顧協助一般可歸納為四種:
1
。個人照顧,即日常生活活動的協助,如協助病患者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移動等;
2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的協助,如料理家務、購物、煮飯、協助理財等;
3
。情感性支持,包括關心、慰籍與傾聽;
4
。財務支持。
http://nccui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651/6/54016106.pdf

請先清楚自己的能力及意願,知道自己可以為老人家服務什麼。倘若你能夠給於簡單的接觸,那麼就給予適時的關心及陪伴。倘若在照顧上的護理或財務上的支持,你無法給予任何責任上的關心,那麼就需要好好包容自己的內疚及自責。因為這都是能力上無法給予,同時又因為愛長輩的掙扎所引起的情緒。

此外,長者的成年孩子們(也就是你父母輩的家長)是否可以討論、依照各自的意願及能力分配工作責任。不止讓老人家得到全面的照顧,減輕當事人的負擔,也讓其他家人有機會參與。也許日後老人家往生了,像你一樣有意願付出的家人們因這份參與而能得到善生。如果經濟許可,或許也請考慮物色日間照顧中心或療養院給長者做個安排,當然這需要取得長者及家屬們的同意。

我相信你的內疚及自責的情緒背後有一份愛、也有一份關懷。只是,這份對長輩的愛及關懷達不到自己的期待。

為了長者的善終,也為了你的善生,請拾起你的勇氣,再給這位長者你能力所及的愛與關懷。我們無需完美,盡力就已美。

謝謝你對這位長輩的用心及掙扎。祝福你,也祝福你的家人們及這位長者。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