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
我們每一個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人,沒有任何人是可以獨立而不依靠他人而生活,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得籍著父母的照顧與協助才能夠延續生命,到了髫發之齡,需要師長的教導才能開啟人生,然而到了耄耋之齡更加需要他人來協助生活起居。以上所述只不過是日常生活上的協助,我們的心靈也有面對煩惱的時刻,面對煩惱如果我們自己無法跳脫還得依靠旁人的開解,由此可見我們的生活處處需要與人互動,除了接受別人的照顧,如果我們自己有能力時也應該去協助他人。但是我們要以何方式去協助對方呢?如果方式不對這樣不只不能利益對方,更可能傷害對方,有時候也會反過來傷害到自己,使自己捲入對方的情緒與紛爭之中。就事實上而言助人是需要技巧的,技巧純熟的助人者在協助對方的當下不會傷害自己又能夠協助他人,這是最圓滿的結果。
身為一個宗教導師,最大的目標無不是為了得到自我的解脫,但身為現代的宗教師這還是不足夠的,因為當社會的發展進步與大自然界無法得到平衡時,就會衍生許多問題,人類的生活與大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豐富的物資生活享受似乎只滿足人一部分的需求,人類在不斷往外追求各種欲望的當下,卻忘了內心的資糧,久而久之心靈就會變得乾涸,如果覺悟得早,那還是可以亡羊補牢,但偏偏有某一部分的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填補這樣的空虛與幻滅感,於是乎他們便以各種藥物來麻醉自己、瘋狂的吃喝嫖賭、自暴自棄……似乎欲從中獲得那麼一點的……協助人們填補與解決心靈上的空虛
內文:
一、何為助人?
由於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差異甚大,因此對「助人」一詞的解釋也大不相同。在東方的社會中,尤其是華人的社會,人們講求的是義氣,重視的是親朋戚友之間的互相協助。若是親朋好友之間有人遇到了困難,身為朋友就應該為他挺身而出。但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求助者真的需要我們的幫助嗎?我們所給與的援助是他所需要的嗎?是不是凡是「助人」就是「好事」,這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
如果說有一位癮君子他的毒癮正在發作,這時他向我們要錢,以供他去購買毒品來解決需要,這時如果我們沒有智慧,而一味盲目的秉持著助人的心去「協助」他,那麼這不是助人而是害人!
前些日子我閱讀了當紅的暢銷書《佐賀阿嬤-笑著活下去》,我發現作者的超級阿嬤的確有智慧,書中提到有一次他們那貧窮得不能再貧窮的破茅屋竟然還有小偷要光顧,當時年幼的作者害怕得躲起來,他那超級勇敢的阿嬤卻大步的走向小偷,大剌剌地問道『你是小偷嗎?』,那人還回答『是!』但他的外婆並沒有被這樣的回答嚇倒,反而鎮定的回答小偷『我現在有事要出去,方便的話,你傍晚再來吧!』就這樣到了傍晚時分,那小偷真的站在門前露臉了。作者的外婆竟然還請小偷進來,拿出飯糰給他吃。這時他的外婆開口道「你真是辛苦啊!到我們這種人家來,也沒有東西可偷。既然有力氣撬開人家的窗戶,還能逃跑,去工作嘛!」之後作者的外婆還真的給他介紹到就業輔導中心去。當然在現代的社會的小偷大概不會那麼「慈悲」有耐心聽你說教,但是我要說的就是助人的智慧。
二、什麼人需要協助
我們所居住的世間可謂災難不斷,無論是天災仰或是人為的禍害,都會給人類帶來身心的痛苦,大則吞蝕人類性命水火風難
生長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國家、種族、文化、家庭、教育背景等。我們因不同的生活背景而成就了獨有的見解。
三、佛教中菩薩救度眾生的精神
佛教是強調慈悲為懷的宗教,是以普度一切有情而以人類為本的利益眾生為主要的目的。而在佛教中又以觀世音菩薩最為大家所熟悉,眾所周知的觀世音菩薩是聞聲救苦的大慈悲者,
佛教強調助人的動機要純正,因有許多人在助人的當下常含有不純正的動機。如常常有人以居高者的形態來協助人;有人為了名譽而假惺惺的在眾人面前助人;有人為了收買人心所以假裝協助他度過難關;也有人聽了巫師的話而為了解除黴運而廣行佈施協助窮人;更有人做了虧心事害怕對方來尋仇而假裝幫助他的家人等。這種種動機不純的助人觀念是錯誤的,佛陀強調的是以純正的善心與淨心來協助苦難的眾生。
佈施是六波羅蜜之一,是修行去向佛道的根本,而佛教中佈施可分為三類即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即是以錢財佈施給有所需要的眾生,而這金錢上的佈施又分為三類
以目前的社會來看,貧富懸殊
錢財的佈施也許可以解決當下的問題,但錢財的佈施並不能夠解決長遠的問題,助人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一般上如果我們沒有高度的覺察力,我們身為助人者通常會以上對下居高的態度顯現在求助者的面前,有者更以救世主的形態來協助求助者,這都是內心的高傲態度所現。例如:富貴人家在協助貧窮人家時,多少都會現露自己的財富。又或者有人以自己的財力幫助了別人,卻要那人聽從他的指使。美國為了報復而向伊拉克宣戰,當他們擊退了叛軍以後,便在當地駐紮軍營,派遣部隊到當地駐守,說是要協助當地恢復治安,建設公共設施等。事實上卻控制了當地的領導權,人民不能違背美軍,否則格殺勿論!這是助人的表現嗎?有時美國對待第三國家的做法令人置疑。
三、助人者的條件—要有一顆真誠的心
有少部分的人認為,有錢才談得上協助別人,如果自己都快餓死了,還談什麼幫助別人呢?又或者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如何協助別人;也有人認為自己要做得十分圓滿以後才有資格去協助他人,因為「自己都沒有看好自己,談何資格去教育別人?」其實這是錯誤的見解,因為助人可以不必花上一分錢就可以給求助者帶來心靈上的慰籍與解決心中的煩惱。就像我最近在慈濟的月刊中讀到有關南非祖魯族,以愛心來協助患愛滋病同胞的感人故事,在南非當地地區除了平窮,人民三餐不繼還要受著瘟疫與盜賊的禍害,但是慈濟在南非組了一個以當地祖魯族為主的隊伍,隊員們同樣是貧窮的婦女,甚至本身也患有愛滋病,但是他們仍然憑著協助同胞,給患者愛心與尊嚴的理念,協助他們清理穢物,軟言細語的問候,讓他們在臨終之前感受人間的溫暖,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畏施。
另外一個不需要金錢的助人方法就是傾聽,一個人在苦惱的當下最希望有一個可以聽他說話的人,這個人可以不需要給與任何意見,只要聽聽他說話即可,當一個人吐完心事以後,心情自然就會放寬一點,平靜許多。所以如果我們有心成為助人者傾聽是先決的條件。
助人不一定需要金錢,一個體貼的問候乃至一個溫暖的微笑,舉手投足之間都能給人帶來安慰,這也是助人的表現。每一個人在未成聖賢以前都有缺點,
如果一個人在面臨困難時我們能夠及時伸手協助,有情之人一定會感激,雖然我們並不需要強調這些,
不僅人們,尚有其他有情眾生,我們也應幫助他們跨越三界輪回大海。所以我們應當晝夜都恒常精進,認真地學習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