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問:
請問葬禮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嗎?
葬禮能緩和家屬傷痛的情緒,還是增加家屬的傷痛(因在葬禮時需要應酬親朋戚友)?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葬禮,是逝者人生最後的告別禮,也是一些家屬悲傷旅程的開展。
葬禮的禮俗、禁忌、進行天數與安排等,因人、家庭而異,也隨著地方性有其獨有的特色。在本地,一般上葬禮多為進行三天(第一及第二天停靈,第三天出殯),或有更短,或有更長。我們試著從以下不同的面向去思考與探討葬禮天數的安排。
1. 逝者
葬禮是為逝者而辦的人生最後告別禮,因此遵照逝者生前預先計畫的葬禮,以及逝者期望的葬禮形式而去安排,是給逝者最後的尊重。若逝者並未在生前預先計畫本身的葬禮,也許會造成家屬的猜測與衝突。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葬禮的主要負責人(一般是逝者直屬的家屬如配偶或孩子),不妨看一看逝者生前的為人與處事風格,作為葬禮安排的指標。
例如,逝者生前待人處事簡約,不拘小節,家屬在安排葬禮時或可一切從簡,以符合逝者的人生觀。若逝者生前喜好熱鬧,家屬也不妨從這個角度出發,作為辦理葬禮的的指標。
因此,若從逝者的面向去思考,葬禮是否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家屬不妨先看一看逝者生前是否有為自己的葬禮做預先的計畫,再來就是看一看逝者生前的為人及處事風格。
2. 家屬
當我們從家屬的面向去思考葬禮的天數時,我們看到尤其當有重要的家屬身在國外,需要花時間在回程的路上時,往往會安排較長的葬禮時間,好讓這些家屬可以趕回來出席葬禮。這樣的考量,也讓我們看到善別的被看重,往後也帶來家屬的善生。
另外,葬禮的天數也涉及費用數額,家屬在辦理葬禮時,也不妨將家庭的經濟狀況納入考量。我們常看到的是金錢表像的多寡,然而金錢背後所產生的價值,以及家屬付出的心意,更是我們需要去看重的。葬禮的天數涉及了金錢的數額,而如果金錢的使用能敘述家屬對逝者最後的心意,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葬禮需要辦理多少天,需要花費多少錢,而是對逝者最後的尊重,以及接下來家屬為自己的善生。
3. 文化習俗與其他因素
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禮形式,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也因地方性而有所差異。同樣是中華民族,馬來西亞的華裔一般辦理葬禮為三天(停靈兩天,第三天出殯),而臺灣的華人社會習慣,一般是十天至十五天。
其次,葬禮的天數與形式也隨著逝者的宗教信仰而異。再來,逝者死亡的原因與狀況、逝者的死亡年齡,或許也影響葬禮的天數與形式。一位過了百歲老人家的笑喪,葬禮的天數也許因為逝者子孫滿堂而辦更長的葬禮。一位出世不久就離開人間的嬰兒,家屬或因出於想減少哀傷而快速地完成葬禮。因此,葬禮的天數安排也胥視我們身處哪個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等因素。
一場葬禮,確有其功能在其中。以下試簡述葬禮對家屬所帶來的功效。
1. 增強失落的真實性
經由葬禮的過程,讓家屬真實體驗到逝者已離世,幫助家屬接受失落的事實。例如,有些家屬因出於不想讓小孩承受過大的壓力,而不願讓小孩參與葬禮的過程。如此或會導致一些小孩依然在往後的生活中,詢問逝者在何處。然而,讓小孩真正參與葬禮的過程,加上成人適當的解釋與陪伴,可以協助小孩感受及體驗到逝者已離世的事實。另外,對於非預期及意外死亡,葬禮也協助人們真實地體驗親人的離世。
2. 提供家屬表達對逝者的想法及感受的機會
在辦理葬禮的過程,家屬回想與逝者過去的生活點滴,將逝者相關的事物貫穿於葬禮中,提供家屬對逝者追思及哀悼的機會。
3. 提供家屬社會支持網路
當親人離世,遠朋近親從不同的地方到來出席葬禮,寒暄問候及一起回憶逝者,對家屬悲傷的宣洩或許有幫助。因而,葬禮是一個提供凝聚親屬,並且相互支援的場合。
然而,如你所言,當家屬需要在葬禮應酬親朋戚友,似乎沒有緩和家屬傷痛的情緒,反而可能讓家屬疲于接待親朋戚友,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也缺乏給自己去悲傷和哀悼的機會。
如果這些親朋戚友是逝者生前的知交,作為家屬的我們不妨懷著感恩之心來迎接他們,感謝他們到來送逝者最後一程。這樣的過程,可以讓我們從中去感受逝者給親朋戚友留下的回憶與關愛,而這些都會是滋養家屬善生的養分。
若然當這些問候拜訪過量,超出我們的負荷,如何在大文化環境中,禮貌地作出回應及表達感謝;同時也照顧自己外在生理及內在心理的需要,則是我們可以學習去真誠地表達,然後學習安於自己當下的選擇。有些家屬在遇到這樣的狀況時,會請近親或熟悉及信任的朋友,協助招待前來出席葬禮的親朋戚友,好讓自己不會過度疲累。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作為親朋戚友的我們,也不妨問自己與逝者和家屬的交情深度,觀察家屬當下的需要,看看自己可以給予家屬什麼是適切於他們當下的需要,而非只是做自己認為想做的。這些都是我們作為陪伴喪親者的一份學習,有時安靜的陪伴、一對聆聽的耳朵,及一雙協助的雙手,足以是喪親者最基本的需要了。
葬禮,是逝者人生最後的告別禮。葬禮的安排是家屬給予逝者一份最後與最真誠的心意,是家屬與逝者善別的一個里程碑。
同時,葬禮也是一些家屬悲傷旅程的開展。透過葬禮的過程,家屬追思、哀悼,為自己的善生開啟一扇門。
作為喪親者,我們適當地表達需要;作為身旁的親朋戚友,我們學習給予喪親者所需要的陪伴。而,悲傷往往在忙碌的葬禮之後,才慢慢地浮現。真正的陪伴,有時是當葬禮結束,喪親者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之後,才開始的旅程。
因此,跨越了葬禮的安排與功能,我們發現一切的學習從自己開始,也從我們為自己的善終作預先的規劃開始。
祝福大家。
有關葬禮禮俗的伸延閱讀: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請問葬禮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嗎?
葬禮能緩和家屬傷痛的情緒,還是增加家屬的傷痛(因在葬禮時需要應酬親朋戚友)?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葬禮,是逝者人生最後的告別禮,也是一些家屬悲傷旅程的開展。
葬禮的禮俗、禁忌、進行天數與安排等,因人、家庭而異,也隨著地方性有其獨有的特色。在本地,一般上葬禮多為進行三天(第一及第二天停靈,第三天出殯),或有更短,或有更長。我們試著從以下不同的面向去思考與探討葬禮天數的安排。
1. 逝者
葬禮是為逝者而辦的人生最後告別禮,因此遵照逝者生前預先計畫的葬禮,以及逝者期望的葬禮形式而去安排,是給逝者最後的尊重。若逝者並未在生前預先計畫本身的葬禮,也許會造成家屬的猜測與衝突。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葬禮的主要負責人(一般是逝者直屬的家屬如配偶或孩子),不妨看一看逝者生前的為人與處事風格,作為葬禮安排的指標。
例如,逝者生前待人處事簡約,不拘小節,家屬在安排葬禮時或可一切從簡,以符合逝者的人生觀。若逝者生前喜好熱鬧,家屬也不妨從這個角度出發,作為辦理葬禮的的指標。
因此,若從逝者的面向去思考,葬禮是否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家屬不妨先看一看逝者生前是否有為自己的葬禮做預先的計畫,再來就是看一看逝者生前的為人及處事風格。
2. 家屬
當我們從家屬的面向去思考葬禮的天數時,我們看到尤其當有重要的家屬身在國外,需要花時間在回程的路上時,往往會安排較長的葬禮時間,好讓這些家屬可以趕回來出席葬禮。這樣的考量,也讓我們看到善別的被看重,往後也帶來家屬的善生。
另外,葬禮的天數也涉及費用數額,家屬在辦理葬禮時,也不妨將家庭的經濟狀況納入考量。我們常看到的是金錢表像的多寡,然而金錢背後所產生的價值,以及家屬付出的心意,更是我們需要去看重的。葬禮的天數涉及了金錢的數額,而如果金錢的使用能敘述家屬對逝者最後的心意,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葬禮需要辦理多少天,需要花費多少錢,而是對逝者最後的尊重,以及接下來家屬為自己的善生。
3. 文化習俗與其他因素
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禮形式,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也因地方性而有所差異。同樣是中華民族,馬來西亞的華裔一般辦理葬禮為三天(停靈兩天,第三天出殯),而臺灣的華人社會習慣,一般是十天至十五天。
其次,葬禮的天數與形式也隨著逝者的宗教信仰而異。再來,逝者死亡的原因與狀況、逝者的死亡年齡,或許也影響葬禮的天數與形式。一位過了百歲老人家的笑喪,葬禮的天數也許因為逝者子孫滿堂而辦更長的葬禮。一位出世不久就離開人間的嬰兒,家屬或因出於想減少哀傷而快速地完成葬禮。因此,葬禮的天數安排也胥視我們身處哪個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等因素。
一場葬禮,確有其功能在其中。以下試簡述葬禮對家屬所帶來的功效。
1. 增強失落的真實性
經由葬禮的過程,讓家屬真實體驗到逝者已離世,幫助家屬接受失落的事實。例如,有些家屬因出於不想讓小孩承受過大的壓力,而不願讓小孩參與葬禮的過程。如此或會導致一些小孩依然在往後的生活中,詢問逝者在何處。然而,讓小孩真正參與葬禮的過程,加上成人適當的解釋與陪伴,可以協助小孩感受及體驗到逝者已離世的事實。另外,對於非預期及意外死亡,葬禮也協助人們真實地體驗親人的離世。
2. 提供家屬表達對逝者的想法及感受的機會
在辦理葬禮的過程,家屬回想與逝者過去的生活點滴,將逝者相關的事物貫穿於葬禮中,提供家屬對逝者追思及哀悼的機會。
3. 提供家屬社會支持網路
當親人離世,遠朋近親從不同的地方到來出席葬禮,寒暄問候及一起回憶逝者,對家屬悲傷的宣洩或許有幫助。因而,葬禮是一個提供凝聚親屬,並且相互支援的場合。
然而,如你所言,當家屬需要在葬禮應酬親朋戚友,似乎沒有緩和家屬傷痛的情緒,反而可能讓家屬疲于接待親朋戚友,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也缺乏給自己去悲傷和哀悼的機會。
如果這些親朋戚友是逝者生前的知交,作為家屬的我們不妨懷著感恩之心來迎接他們,感謝他們到來送逝者最後一程。這樣的過程,可以讓我們從中去感受逝者給親朋戚友留下的回憶與關愛,而這些都會是滋養家屬善生的養分。
若然當這些問候拜訪過量,超出我們的負荷,如何在大文化環境中,禮貌地作出回應及表達感謝;同時也照顧自己外在生理及內在心理的需要,則是我們可以學習去真誠地表達,然後學習安於自己當下的選擇。有些家屬在遇到這樣的狀況時,會請近親或熟悉及信任的朋友,協助招待前來出席葬禮的親朋戚友,好讓自己不會過度疲累。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作為親朋戚友的我們,也不妨問自己與逝者和家屬的交情深度,觀察家屬當下的需要,看看自己可以給予家屬什麼是適切於他們當下的需要,而非只是做自己認為想做的。這些都是我們作為陪伴喪親者的一份學習,有時安靜的陪伴、一對聆聽的耳朵,及一雙協助的雙手,足以是喪親者最基本的需要了。
葬禮,是逝者人生最後的告別禮。葬禮的安排是家屬給予逝者一份最後與最真誠的心意,是家屬與逝者善別的一個里程碑。
同時,葬禮也是一些家屬悲傷旅程的開展。透過葬禮的過程,家屬追思、哀悼,為自己的善生開啟一扇門。
作為喪親者,我們適當地表達需要;作為身旁的親朋戚友,我們學習給予喪親者所需要的陪伴。而,悲傷往往在忙碌的葬禮之後,才慢慢地浮現。真正的陪伴,有時是當葬禮結束,喪親者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之後,才開始的旅程。
因此,跨越了葬禮的安排與功能,我們發現一切的學習從自己開始,也從我們為自己的善終作預先的規劃開始。
祝福大家。
有關葬禮禮俗的伸延閱讀: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