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高齡化社會下的挑戰


觀眾問:我家中有一老人,年老了,行動不便,吃喝拉撒都需要旁人的幫忙。老人依賴性也很強,不敢獨自一個人留在家,也擔心死亡的到來。沒有人願意去承擔和面對他,因為大家都會覺得厭煩,負擔。我一個人(孫子),也不懂如何面對,甚至想逃避,不想去探望他。。。但心中愧疚感卻有讓我自責。我該如何做善終、善別、善生呢?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謝謝你坦誠和我們分享你內心對長者的愧疚及自責。

當我讀到你向我們描述的處境,其實,這也反映了現代化家庭結構的變遷下,我國對於老人醫療照護不足的問題。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2010年地方政府人口統計報告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將在2024年達到260萬人,屆時樂齡人口佔總人口7%,使我國晉級為「高齡化社會」。因此,人口老化將是我國未來10年最主要的挑戰,龐大的老人醫療與照護方面的問題,也將成為國家、社會與家庭要共同解決的現實問題。(東方日報 22042012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6273%3A&Itemid=203


身為孫子的你其實是想陪伴老人家,可是又基於眾多因素及阻礙之下,你無法成為這老人家的照顧者及陪伴者。畢竟,如果要把全部擔子都放在你身上,也不是解決之道。在你的時間、精力及意願允許之下,盡你可能去做。畢竟一個人的體力有限。我們無需做個完美的家屬,不過我們需要真實地及真誠地付出。

以下是兩位學者對親友照顧病患的一些分類。請你做個參考。

Cecil(1987)
認為由親友所提供的照顧類別包括:
1
。簡單的接觸,如家訪;
2
。建議與資訊的給予;
3
。實際協助,如金錢管理、清理房屋;
4
。照顧,專指提供生病或失能家人的照顧工作。

呂寶靜(2001)表示若深入檢視實際工作專案與內容,家庭成員對病患者或失能者提供的照顧協助一般可歸納為四種:
1
。個人照顧,即日常生活活動的協助,如協助病患者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移動等;
2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的協助,如料理家務、購物、煮飯、協助理財等;
3
。情感性支持,包括關心、慰籍與傾聽;
4
。財務支持。
http://nccui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651/6/54016106.pdf

請先清楚自己的能力及意願,知道自己可以為老人家服務什麼。倘若你能夠給於簡單的接觸,那麼就給予適時的關心及陪伴。倘若在照顧上的護理或財務上的支持,你無法給予任何責任上的關心,那麼就需要好好包容自己的內疚及自責。因為這都是能力上無法給予,同時又因為愛長輩的掙扎所引起的情緒。

此外,長者的成年孩子們(也就是你父母輩的家長)是否可以討論、依照各自的意願及能力分配工作責任。不止讓老人家得到全面的照顧,減輕當事人的負擔,也讓其他家人有機會參與。也許日後老人家往生了,像你一樣有意願付出的家人們因這份參與而能得到善生。如果經濟許可,或許也請考慮物色日間照顧中心或療養院給長者做個安排,當然這需要取得長者及家屬們的同意。

我相信你的內疚及自責的情緒背後有一份愛、也有一份關懷。只是,這份對長輩的愛及關懷達不到自己的期待。

為了長者的善終,也為了你的善生,請拾起你的勇氣,再給這位長者你能力所及的愛與關懷。我們無需完美,盡力就已美。

謝謝你對這位長輩的用心及掙扎。祝福你,也祝福你的家人們及這位長者。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