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瞭解「預期性悲傷」
◎蘇絢慧 當家中有患病親人,可預見他的生命將慢慢萎縮、慢慢終止,是不是死亡發生時,家人就較能接受與放手呢?這是個弔詭與複雜的問題。 在研究當中,有人支持預期性悲傷已幫助人提早因應了悲傷的哀悼任務,因此當死亡發生時,親屬的悲傷反應便能走到一個較和緩的狀態;但亦有研究認為,預期性悲傷並不能省略喪親歷程會經歷到的悲傷反應。「預期性悲傷」對於一個家庭或個人而言,是否是悲傷調適的有利因子,我個人認為,不能省去兩個角度的瞭解與評估:一個是「個人特質與壓力因應模式」,另一個是「投注在死者身上的心力與意義」,在我的經驗中,這兩點影響了「預期性悲傷」處理的困難度。
所謂的「預期性悲傷」是指,當我們已可預見親人的死亡將在不遠後發生時,我們便開始試著因應這失落;開始有了各種哀悼的悲傷反應,這時,我們也在面對一種任務:慢慢切割我們與親人的情感連結,慢慢的調整,有一天,親人將離我們而去,不能再陪伴著我們,而我們得學著將目光與焦點轉回到自己的生命上。若在臨床工作上,陪伴一位必須要面對親人即將去世的家屬而言,哀悼與處理各種預期性失落複雜情緒的悲傷工作需及早展開。這當中,我們必須協助家屬面對「死亡不可避免」的難題,在不斷「否認」與「接受」的雙趨感受中來來往往,藉著眼見親人各種身體功能的敗壞,及一步步接近死亡的徵狀,將強大的否認機制鬆動,漸漸接受生命有其限制,死亡必定到來的事實。 在「預期性悲傷」的因應中,死亡或許不是最惱人與最令人恐懼的。回到前述的兩個重要因素「個人特質與壓力因應模式」與「投注在死者身上的心力與意義」來看,恐怕「努力意志」與「情感落空」是更讓生命與情感受盡折磨的因素。 對於一個家有罕見疾病或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庭而言,要能承受照顧過程中,來來回回的挫折與心力交瘁的責任,「努力意志」是不可缺少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激勵自己「可以撐過去」、「可以讓一切變好」、「可以戰勝苦難」,靠著強大的努力意志撐過無數,數都數不清的困難與疲累。若這「努力意志」真的在照顧過程中幫助了個人與家庭跨越無數難關,便會發展一種「只要我夠努力、夠盡心,這一切將會改變」的意念與因應模式。但惱人的是,死亡卻是個怎麼跨都跨不過去的限制與難題,無論一個人再怎麼有鬥志,死亡仍然有一天會帶走親人,或者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情況下,當死亡發生時,也就是一個人被鬥垮的時候了。
因此,不是因為沒有壓力承受度,也不是因為努力不夠而被悲傷覆蓋湮滅,往往是因為太努力,不接受命運捉弄的意志太強大,使得適應死亡的發生成了極度困難的事。 另一點是「情感的落空」,我曾陪伴過一些因慢性疾病過世病人的家屬,他們的悲傷強烈而困難的原因,是因為長期感情投入的對象消失了,這不僅是情感上很大的失落,亦是危急生命存在意義的失落。
對於患病親人竭盡所能負起照顧責任的家屬而言,包含的情感有心疼、關懷、抱歉與遺憾等複雜情感,亦有強烈的愛、信任、安全等情感的依附關係:親人快樂開心,我就能快樂開心;親人痛苦悲傷,我也就痛苦悲傷,我的生活、我的生命都與親人緊密的連結。因為如此全神貫注,當情感滿足的來源消失了,生命的根基便動搖了,讓人陷入情感的落空,長期的憂鬱。
當親人還未離世前,就得學習著「放手」,在我們的社會文化,其實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只要人活著,我們絕不能想到死亡的可能,也不能提及死亡,在這樣的文化中,「預期性悲傷」的發生並不能真的幫助了一個人及早處理死亡相關難題,或學習如何面對分離。社會文化其實是一個在探討家屬如何因應悲傷議題中,更大的影響面。 對於突然面對親人死亡的喪親者而言,他經歷到的是一個生命與生活的危機,也可說是一個創傷,但對於一個面對長期患病親人死亡的喪親者而言,他所面對的大多是與自己的爭戰;要不要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要不要承受最後的落空、能不能在生命消逝後依舊看見自己一路走來付出的價值與意義並未消失…..都是一連串困難,且危及生命的議題。
預期性死亡的病人或家屬的悲傷協助與死亡準備,長期是一個不受重視的議題,就一個醫療單位或是長期照護單位,預期性悲傷的輔導並未真正落實,若在社會敏感度與支持度不夠的情況下,要靠個人或家庭獨自準備以因應失落與悲傷,我認為極其困難,也極其慘忍。
但要等社會覺醒或覺察而有所因應,想必更是緩慢,在這之前,我們得學習點自助的辦法,或許Worden的四個悲傷任務,可以先解決一些燃眉之急,讓我們稍微知道從哪做起。這四項任務分別是「接受失落的事實」、「表達與經驗複雜情緒的痛苦」、「開始學習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環境」與「投注新的活力在新建立的關係上」。其實,便是承認自己的悲傷,接受死亡終究會發生,並且能放進一些新生活的規劃。很重要的是,所有付出、所有努力及所有的辛勞受苦的價值與意義,絕對不能建立在「生命是否有存活」這件事上,這兩者一旦建立前後關係,我們必然會經歷到落空與無望感的吞噬,也將面臨到自然死亡定律的反撲。(轉載於2005年12月張老師月刊主要企畫)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葬禮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嗎?
觀眾問:
請問葬禮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嗎?
葬禮能緩和家屬傷痛的情緒,還是增加家屬的傷痛(因在葬禮時需要應酬親朋戚友)?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葬禮,是逝者人生最後的告別禮,也是一些家屬悲傷旅程的開展。
葬禮的禮俗、禁忌、進行天數與安排等,因人、家庭而異,也隨著地方性有其獨有的特色。在本地,一般上葬禮多為進行三天(第一及第二天停靈,第三天出殯),或有更短,或有更長。我們試著從以下不同的面向去思考與探討葬禮天數的安排。
1. 逝者
葬禮是為逝者而辦的人生最後告別禮,因此遵照逝者生前預先計畫的葬禮,以及逝者期望的葬禮形式而去安排,是給逝者最後的尊重。若逝者並未在生前預先計畫本身的葬禮,也許會造成家屬的猜測與衝突。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葬禮的主要負責人(一般是逝者直屬的家屬如配偶或孩子),不妨看一看逝者生前的為人與處事風格,作為葬禮安排的指標。
例如,逝者生前待人處事簡約,不拘小節,家屬在安排葬禮時或可一切從簡,以符合逝者的人生觀。若逝者生前喜好熱鬧,家屬也不妨從這個角度出發,作為辦理葬禮的的指標。
因此,若從逝者的面向去思考,葬禮是否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家屬不妨先看一看逝者生前是否有為自己的葬禮做預先的計畫,再來就是看一看逝者生前的為人及處事風格。
2. 家屬
當我們從家屬的面向去思考葬禮的天數時,我們看到尤其當有重要的家屬身在國外,需要花時間在回程的路上時,往往會安排較長的葬禮時間,好讓這些家屬可以趕回來出席葬禮。這樣的考量,也讓我們看到善別的被看重,往後也帶來家屬的善生。
另外,葬禮的天數也涉及費用數額,家屬在辦理葬禮時,也不妨將家庭的經濟狀況納入考量。我們常看到的是金錢表像的多寡,然而金錢背後所產生的價值,以及家屬付出的心意,更是我們需要去看重的。葬禮的天數涉及了金錢的數額,而如果金錢的使用能敘述家屬對逝者最後的心意,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葬禮需要辦理多少天,需要花費多少錢,而是對逝者最後的尊重,以及接下來家屬為自己的善生。
3. 文化習俗與其他因素
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禮形式,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也因地方性而有所差異。同樣是中華民族,馬來西亞的華裔一般辦理葬禮為三天(停靈兩天,第三天出殯),而臺灣的華人社會習慣,一般是十天至十五天。
其次,葬禮的天數與形式也隨著逝者的宗教信仰而異。再來,逝者死亡的原因與狀況、逝者的死亡年齡,或許也影響葬禮的天數與形式。一位過了百歲老人家的笑喪,葬禮的天數也許因為逝者子孫滿堂而辦更長的葬禮。一位出世不久就離開人間的嬰兒,家屬或因出於想減少哀傷而快速地完成葬禮。因此,葬禮的天數安排也胥視我們身處哪個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等因素。
一場葬禮,確有其功能在其中。以下試簡述葬禮對家屬所帶來的功效。
1. 增強失落的真實性
經由葬禮的過程,讓家屬真實體驗到逝者已離世,幫助家屬接受失落的事實。例如,有些家屬因出於不想讓小孩承受過大的壓力,而不願讓小孩參與葬禮的過程。如此或會導致一些小孩依然在往後的生活中,詢問逝者在何處。然而,讓小孩真正參與葬禮的過程,加上成人適當的解釋與陪伴,可以協助小孩感受及體驗到逝者已離世的事實。另外,對於非預期及意外死亡,葬禮也協助人們真實地體驗親人的離世。
2. 提供家屬表達對逝者的想法及感受的機會
在辦理葬禮的過程,家屬回想與逝者過去的生活點滴,將逝者相關的事物貫穿於葬禮中,提供家屬對逝者追思及哀悼的機會。
3. 提供家屬社會支持網路
當親人離世,遠朋近親從不同的地方到來出席葬禮,寒暄問候及一起回憶逝者,對家屬悲傷的宣洩或許有幫助。因而,葬禮是一個提供凝聚親屬,並且相互支援的場合。
然而,如你所言,當家屬需要在葬禮應酬親朋戚友,似乎沒有緩和家屬傷痛的情緒,反而可能讓家屬疲于接待親朋戚友,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也缺乏給自己去悲傷和哀悼的機會。
如果這些親朋戚友是逝者生前的知交,作為家屬的我們不妨懷著感恩之心來迎接他們,感謝他們到來送逝者最後一程。這樣的過程,可以讓我們從中去感受逝者給親朋戚友留下的回憶與關愛,而這些都會是滋養家屬善生的養分。
若然當這些問候拜訪過量,超出我們的負荷,如何在大文化環境中,禮貌地作出回應及表達感謝;同時也照顧自己外在生理及內在心理的需要,則是我們可以學習去真誠地表達,然後學習安於自己當下的選擇。有些家屬在遇到這樣的狀況時,會請近親或熟悉及信任的朋友,協助招待前來出席葬禮的親朋戚友,好讓自己不會過度疲累。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作為親朋戚友的我們,也不妨問自己與逝者和家屬的交情深度,觀察家屬當下的需要,看看自己可以給予家屬什麼是適切於他們當下的需要,而非只是做自己認為想做的。這些都是我們作為陪伴喪親者的一份學習,有時安靜的陪伴、一對聆聽的耳朵,及一雙協助的雙手,足以是喪親者最基本的需要了。
葬禮,是逝者人生最後的告別禮。葬禮的安排是家屬給予逝者一份最後與最真誠的心意,是家屬與逝者善別的一個里程碑。
同時,葬禮也是一些家屬悲傷旅程的開展。透過葬禮的過程,家屬追思、哀悼,為自己的善生開啟一扇門。
作為喪親者,我們適當地表達需要;作為身旁的親朋戚友,我們學習給予喪親者所需要的陪伴。而,悲傷往往在忙碌的葬禮之後,才慢慢地浮現。真正的陪伴,有時是當葬禮結束,喪親者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之後,才開始的旅程。
因此,跨越了葬禮的安排與功能,我們發現一切的學習從自己開始,也從我們為自己的善終作預先的規劃開始。
祝福大家。
有關葬禮禮俗的伸延閱讀: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請問葬禮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嗎?
葬禮能緩和家屬傷痛的情緒,還是增加家屬的傷痛(因在葬禮時需要應酬親朋戚友)?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葬禮,是逝者人生最後的告別禮,也是一些家屬悲傷旅程的開展。
葬禮的禮俗、禁忌、進行天數與安排等,因人、家庭而異,也隨著地方性有其獨有的特色。在本地,一般上葬禮多為進行三天(第一及第二天停靈,第三天出殯),或有更短,或有更長。我們試著從以下不同的面向去思考與探討葬禮天數的安排。
1. 逝者
葬禮是為逝者而辦的人生最後告別禮,因此遵照逝者生前預先計畫的葬禮,以及逝者期望的葬禮形式而去安排,是給逝者最後的尊重。若逝者並未在生前預先計畫本身的葬禮,也許會造成家屬的猜測與衝突。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葬禮的主要負責人(一般是逝者直屬的家屬如配偶或孩子),不妨看一看逝者生前的為人與處事風格,作為葬禮安排的指標。
例如,逝者生前待人處事簡約,不拘小節,家屬在安排葬禮時或可一切從簡,以符合逝者的人生觀。若逝者生前喜好熱鬧,家屬也不妨從這個角度出發,作為辦理葬禮的的指標。
因此,若從逝者的面向去思考,葬禮是否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家屬不妨先看一看逝者生前是否有為自己的葬禮做預先的計畫,再來就是看一看逝者生前的為人及處事風格。
2. 家屬
當我們從家屬的面向去思考葬禮的天數時,我們看到尤其當有重要的家屬身在國外,需要花時間在回程的路上時,往往會安排較長的葬禮時間,好讓這些家屬可以趕回來出席葬禮。這樣的考量,也讓我們看到善別的被看重,往後也帶來家屬的善生。
另外,葬禮的天數也涉及費用數額,家屬在辦理葬禮時,也不妨將家庭的經濟狀況納入考量。我們常看到的是金錢表像的多寡,然而金錢背後所產生的價值,以及家屬付出的心意,更是我們需要去看重的。葬禮的天數涉及了金錢的數額,而如果金錢的使用能敘述家屬對逝者最後的心意,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葬禮需要辦理多少天,需要花費多少錢,而是對逝者最後的尊重,以及接下來家屬為自己的善生。
3. 文化習俗與其他因素
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禮形式,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也因地方性而有所差異。同樣是中華民族,馬來西亞的華裔一般辦理葬禮為三天(停靈兩天,第三天出殯),而臺灣的華人社會習慣,一般是十天至十五天。
其次,葬禮的天數與形式也隨著逝者的宗教信仰而異。再來,逝者死亡的原因與狀況、逝者的死亡年齡,或許也影響葬禮的天數與形式。一位過了百歲老人家的笑喪,葬禮的天數也許因為逝者子孫滿堂而辦更長的葬禮。一位出世不久就離開人間的嬰兒,家屬或因出於想減少哀傷而快速地完成葬禮。因此,葬禮的天數安排也胥視我們身處哪個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等因素。
一場葬禮,確有其功能在其中。以下試簡述葬禮對家屬所帶來的功效。
1. 增強失落的真實性
經由葬禮的過程,讓家屬真實體驗到逝者已離世,幫助家屬接受失落的事實。例如,有些家屬因出於不想讓小孩承受過大的壓力,而不願讓小孩參與葬禮的過程。如此或會導致一些小孩依然在往後的生活中,詢問逝者在何處。然而,讓小孩真正參與葬禮的過程,加上成人適當的解釋與陪伴,可以協助小孩感受及體驗到逝者已離世的事實。另外,對於非預期及意外死亡,葬禮也協助人們真實地體驗親人的離世。
2. 提供家屬表達對逝者的想法及感受的機會
在辦理葬禮的過程,家屬回想與逝者過去的生活點滴,將逝者相關的事物貫穿於葬禮中,提供家屬對逝者追思及哀悼的機會。
3. 提供家屬社會支持網路
當親人離世,遠朋近親從不同的地方到來出席葬禮,寒暄問候及一起回憶逝者,對家屬悲傷的宣洩或許有幫助。因而,葬禮是一個提供凝聚親屬,並且相互支援的場合。
然而,如你所言,當家屬需要在葬禮應酬親朋戚友,似乎沒有緩和家屬傷痛的情緒,反而可能讓家屬疲于接待親朋戚友,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也缺乏給自己去悲傷和哀悼的機會。
如果這些親朋戚友是逝者生前的知交,作為家屬的我們不妨懷著感恩之心來迎接他們,感謝他們到來送逝者最後一程。這樣的過程,可以讓我們從中去感受逝者給親朋戚友留下的回憶與關愛,而這些都會是滋養家屬善生的養分。
若然當這些問候拜訪過量,超出我們的負荷,如何在大文化環境中,禮貌地作出回應及表達感謝;同時也照顧自己外在生理及內在心理的需要,則是我們可以學習去真誠地表達,然後學習安於自己當下的選擇。有些家屬在遇到這樣的狀況時,會請近親或熟悉及信任的朋友,協助招待前來出席葬禮的親朋戚友,好讓自己不會過度疲累。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作為親朋戚友的我們,也不妨問自己與逝者和家屬的交情深度,觀察家屬當下的需要,看看自己可以給予家屬什麼是適切於他們當下的需要,而非只是做自己認為想做的。這些都是我們作為陪伴喪親者的一份學習,有時安靜的陪伴、一對聆聽的耳朵,及一雙協助的雙手,足以是喪親者最基本的需要了。
葬禮,是逝者人生最後的告別禮。葬禮的安排是家屬給予逝者一份最後與最真誠的心意,是家屬與逝者善別的一個里程碑。
同時,葬禮也是一些家屬悲傷旅程的開展。透過葬禮的過程,家屬追思、哀悼,為自己的善生開啟一扇門。
作為喪親者,我們適當地表達需要;作為身旁的親朋戚友,我們學習給予喪親者所需要的陪伴。而,悲傷往往在忙碌的葬禮之後,才慢慢地浮現。真正的陪伴,有時是當葬禮結束,喪親者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之後,才開始的旅程。
因此,跨越了葬禮的安排與功能,我們發現一切的學習從自己開始,也從我們為自己的善終作預先的規劃開始。
祝福大家。
有關葬禮禮俗的伸延閱讀: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高齡化社會下的挑戰
觀眾問:我家中有一老人,年老了,行動不便,吃喝拉撒都需要旁人的幫忙。老人依賴性也很強,不敢獨自一個人留在家,也擔心死亡的到來。沒有人願意去承擔和面對他,因為大家都會覺得厭煩,負擔。我一個人(孫子),也不懂如何面對,甚至想逃避,不想去探望他。。。但心中愧疚感卻有讓我自責。我該如何做善終、善別、善生呢?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謝謝你坦誠和我們分享你內心對長者的愧疚及自責。
當我讀到你向我們描述的處境,其實,這也反映了現代化家庭結構的變遷下,我國對於老人醫療照護不足的問題。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2010年地方政府人口統計報告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將在2024年達到260萬人,屆時樂齡人口佔總人口7%,使我國晉級為「高齡化社會」。因此,人口老化將是我國未來10年最主要的挑戰,龐大的老人醫療與照護方面的問題,也將成為國家、社會與家庭要共同解決的現實問題。(東方日報 22/04/2012)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6273%3A&Itemid=203
身為孫子的你其實是想陪伴老人家,可是又基於眾多因素及阻礙之下,你無法成為這老人家的照顧者及陪伴者。畢竟,如果要把全部擔子都放在你身上,也不是解決之道。在你的時間、精力及意願允許之下,盡你可能去做。畢竟一個人的體力有限。我們無需做個完美的家屬,不過我們需要真實地及真誠地付出。
以下是兩位學者對親友照顧病患的一些分類。請你做個參考。
Cecil(1987) 認為由親友所提供的照顧類別包括:
1。簡單的接觸,如家訪;
2。建議與資訊的給予;
3。實際協助,如金錢管理、清理房屋;
4。照顧,專指提供生病或失能家人的照顧工作。
呂寶靜(2001)表示若深入檢視實際工作專案與內容,家庭成員對病患者或失能者提供的照顧協助一般可歸納為四種:
1。個人照顧,即日常生活活動的協助,如協助病患者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移動等;
2。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的協助,如料理家務、購物、煮飯、協助理財等;
3。情感性支持,包括關心、慰籍與傾聽;
4。財務支持。
http://nccui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651/6/54016106.pdf
請先清楚自己的能力及意願,知道自己可以為老人家服務什麼。倘若你能夠給於簡單的接觸,那麼就給予適時的關心及陪伴。倘若在照顧上的護理或財務上的支持,你無法給予任何責任上的關心,那麼就需要好好包容自己的內疚及自責。因為這都是能力上無法給予,同時又因為愛長輩的掙扎所引起的情緒。
此外,長者的成年孩子們(也就是你父母輩的家長)是否可以討論、依照各自的意願及能力分配工作責任。不止讓老人家得到全面的照顧,減輕當事人的負擔,也讓其他家人有機會參與。也許日後老人家往生了,像你一樣有意願付出的家人們因這份參與而能得到善生。如果經濟許可,或許也請考慮物色日間照顧中心或療養院給長者做個安排,當然這需要取得長者及家屬們的同意。
我相信你的內疚及自責的情緒背後有一份愛、也有一份關懷。只是,這份對長輩的愛及關懷達不到自己的期待。
為了長者的善終,也為了你的善生,請拾起你的勇氣,再給這位長者你能力所及的愛與關懷。我們無需完美,盡力就已美。
謝謝你對這位長輩的用心及掙扎。祝福你,也祝福你的家人們及這位長者。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謝謝你坦誠和我們分享你內心對長者的愧疚及自責。
當我讀到你向我們描述的處境,其實,這也反映了現代化家庭結構的變遷下,我國對於老人醫療照護不足的問題。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2010年地方政府人口統計報告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將在2024年達到260萬人,屆時樂齡人口佔總人口7%,使我國晉級為「高齡化社會」。因此,人口老化將是我國未來10年最主要的挑戰,龐大的老人醫療與照護方面的問題,也將成為國家、社會與家庭要共同解決的現實問題。(東方日報 22/04/2012)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6273%3A&Itemid=203
身為孫子的你其實是想陪伴老人家,可是又基於眾多因素及阻礙之下,你無法成為這老人家的照顧者及陪伴者。畢竟,如果要把全部擔子都放在你身上,也不是解決之道。在你的時間、精力及意願允許之下,盡你可能去做。畢竟一個人的體力有限。我們無需做個完美的家屬,不過我們需要真實地及真誠地付出。
以下是兩位學者對親友照顧病患的一些分類。請你做個參考。
Cecil(1987) 認為由親友所提供的照顧類別包括:
1。簡單的接觸,如家訪;
2。建議與資訊的給予;
3。實際協助,如金錢管理、清理房屋;
4。照顧,專指提供生病或失能家人的照顧工作。
呂寶靜(2001)表示若深入檢視實際工作專案與內容,家庭成員對病患者或失能者提供的照顧協助一般可歸納為四種:
1。個人照顧,即日常生活活動的協助,如協助病患者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移動等;
2。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的協助,如料理家務、購物、煮飯、協助理財等;
3。情感性支持,包括關心、慰籍與傾聽;
4。財務支持。
http://nccui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651/6/54016106.pdf
請先清楚自己的能力及意願,知道自己可以為老人家服務什麼。倘若你能夠給於簡單的接觸,那麼就給予適時的關心及陪伴。倘若在照顧上的護理或財務上的支持,你無法給予任何責任上的關心,那麼就需要好好包容自己的內疚及自責。因為這都是能力上無法給予,同時又因為愛長輩的掙扎所引起的情緒。
此外,長者的成年孩子們(也就是你父母輩的家長)是否可以討論、依照各自的意願及能力分配工作責任。不止讓老人家得到全面的照顧,減輕當事人的負擔,也讓其他家人有機會參與。也許日後老人家往生了,像你一樣有意願付出的家人們因這份參與而能得到善生。如果經濟許可,或許也請考慮物色日間照顧中心或療養院給長者做個安排,當然這需要取得長者及家屬們的同意。
我相信你的內疚及自責的情緒背後有一份愛、也有一份關懷。只是,這份對長輩的愛及關懷達不到自己的期待。
為了長者的善終,也為了你的善生,請拾起你的勇氣,再給這位長者你能力所及的愛與關懷。我們無需完美,盡力就已美。
謝謝你對這位長輩的用心及掙扎。祝福你,也祝福你的家人們及這位長者。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真的有極樂世界嗎?
輔導員問:
佛教相信有輪迴。可是我常聽說,只有修行得道的眾生才能往西方極樂世界,超脫生死輪迴,而一般眾生都會進入六道輪迴。這個說法正確嗎?如果假設這個說法正確,那我們都和躺在病床上的臨終者說他們會往西方極樂,見到阿彌陀佛,這有沒有可能有所偏差?
希望法師可以為我解答這個困惑。如我的觀念有所偏差,請幫忙矯正。
法師答:
的確,有情在世時造作了種種的善惡業,隨著這樣的善惡業會招感來生的果報。
首先說明六道輪回中也有善道的(天道、人道),並不全然是惡的。有情造作善業會招感往生善道-天上、人間;反之惡業則會招感地獄,傍生,餓鬼。有情會隨著自己的業力流轉於五趣中(注:五趣中都有阿修羅)
但有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的善噁心就在一念之間,有情往生受三大因素影響
(一)「隨重」──造作重大的善業,或造作重大的惡業的人,臨終時將隨著強大的業力往生到或善或惡道中去。
如:造作了五無間業(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人因業力異常強,臨命終時會業相現前而往生惡趣。
(二)「隨習」──這是指沒有造作大惡或大善的人,平平淡淡過一生。在他這一生中沒有明顯的重業,但是生活中難免有些善業或惡業,久了也許不自覺,也養成了習慣。到了臨終時由於習慣了某種業力自然會往那個方向去。
如:從前,大名長者問佛:我平時念佛,不失正念。可是,有時在十字街頭,人又多,象馬又多,連念佛的正念也忘了。我想,那時候如不幸而身死,不知道會不會墮落?佛告訴他說:不會墮落的。你平時念佛,養成向佛的善習,即使失去正念而死,還是會上升的。因為業力強大,不一定與心相應的。如大樹傾向東南而長大的,一旦鋸斷了,自然會向東南倒的。所以止惡行善,能造作重大的善業,當然很好;最要緊的,還是平時修行,養成善業的習性,臨終自然會因業力而向上。
(三)「隨憶念」──有一類的人,生前沒有大善或大惡,也沒有養成習慣性的善惡業,這一類人到臨命終時不知往哪裡去,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夠憶起善行善念就能引發往生人天善趣的果報。反之,如果在這個時候生起惡的念頭,則會牽引他往生到惡趣!所以對這一類的有情,臨終的引導最為重要。這也是臨終關懷的重要性所在。
臨終說法最主要引導「隨習」或「隨憶念」的有情,尤其臨終的病人,身體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心念也容易生起煩惱瞋害的心,因此如果能夠在他臨終時提醒他平常的善行善念,做善念的引導,讓他憶念善行,尤其引導光明的極樂世界,讓臨終者保持正念,也就能夠往生善趣或極樂世界了。
另外,佛教還有一種特殊的法門叫做──「懺悔法門」。因為不論是誰,在我們的一生當中難免造作觸惱他人之事,但是只要我們知錯能改,至誠髮露懺悔,誠心懺悔自己過去因無明所造下的惡業,只要不是「五無間業」都能懺悔得到清淨,清淨就是罪障消除;罪業消除,自然就「不墮惡趣」了。
如果病人在臨終前對自己過去所做生起懊惱的心,擔心自己會因此而墮落,此時可運用懺悔法門做為引導,誠心髮露懺悔以後即獲得清淨,也是新生命的開始。
此外,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允許有情──「帶業往生」,也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時仍存有些許的「惡業」,但只要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繼續善行善念,則必定能夠成就菩薩道業。
引導臨終病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主要讓臨終者有所依歸、減少死亡恐懼、內心生起光明喜悅、憶起自己善行善業,這樣就能有願必成。
希望以上能夠為你解除疑惑.
首先說明六道輪回中也有善道的(天道、人道),並不全然是惡的。有情造作善業會招感往生善道-天上、人間;反之惡業則會招感地獄,傍生,餓鬼。有情會隨著自己的業力流轉於五趣中(注:五趣中都有阿修羅)
但有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的善噁心就在一念之間,有情往生受三大因素影響
(一)「隨重」──造作重大的善業,或造作重大的惡業的人,臨終時將隨著強大的業力往生到或善或惡道中去。
如:造作了五無間業(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人因業力異常強,臨命終時會業相現前而往生惡趣。
(二)「隨習」──這是指沒有造作大惡或大善的人,平平淡淡過一生。在他這一生中沒有明顯的重業,但是生活中難免有些善業或惡業,久了也許不自覺,也養成了習慣。到了臨終時由於習慣了某種業力自然會往那個方向去。
如:從前,大名長者問佛:我平時念佛,不失正念。可是,有時在十字街頭,人又多,象馬又多,連念佛的正念也忘了。我想,那時候如不幸而身死,不知道會不會墮落?佛告訴他說:不會墮落的。你平時念佛,養成向佛的善習,即使失去正念而死,還是會上升的。因為業力強大,不一定與心相應的。如大樹傾向東南而長大的,一旦鋸斷了,自然會向東南倒的。所以止惡行善,能造作重大的善業,當然很好;最要緊的,還是平時修行,養成善業的習性,臨終自然會因業力而向上。
(三)「隨憶念」──有一類的人,生前沒有大善或大惡,也沒有養成習慣性的善惡業,這一類人到臨命終時不知往哪裡去,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夠憶起善行善念就能引發往生人天善趣的果報。反之,如果在這個時候生起惡的念頭,則會牽引他往生到惡趣!所以對這一類的有情,臨終的引導最為重要。這也是臨終關懷的重要性所在。
臨終說法最主要引導「隨習」或「隨憶念」的有情,尤其臨終的病人,身體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心念也容易生起煩惱瞋害的心,因此如果能夠在他臨終時提醒他平常的善行善念,做善念的引導,讓他憶念善行,尤其引導光明的極樂世界,讓臨終者保持正念,也就能夠往生善趣或極樂世界了。
另外,佛教還有一種特殊的法門叫做──「懺悔法門」。因為不論是誰,在我們的一生當中難免造作觸惱他人之事,但是只要我們知錯能改,至誠髮露懺悔,誠心懺悔自己過去因無明所造下的惡業,只要不是「五無間業」都能懺悔得到清淨,清淨就是罪障消除;罪業消除,自然就「不墮惡趣」了。
如果病人在臨終前對自己過去所做生起懊惱的心,擔心自己會因此而墮落,此時可運用懺悔法門做為引導,誠心髮露懺悔以後即獲得清淨,也是新生命的開始。
此外,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允許有情──「帶業往生」,也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時仍存有些許的「惡業」,但只要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繼續善行善念,則必定能夠成就菩薩道業。
引導臨終病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主要讓臨終者有所依歸、減少死亡恐懼、內心生起光明喜悅、憶起自己善行善業,這樣就能有願必成。
希望以上能夠為你解除疑惑.
有關海葬
【原文】
“父親有交代以後百年歸老了要火化然後酒去大海,可是弟弟問:清明時如何祭拜呢?可否協助解答這問題?謝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
父母有交代百年歸老後要火化,然後將骨灰灑去大海。家屬問:“清明時如何祭拜呢?”
法如法師答:
首先,海葬──象徵著亡者無拘無束,不拘泥于傳統,想自由自在,回歸大自然。海葬後,最簡單的祭拜方式就是在漁船的出海口祭拜,對空遙祭,但這樣簡單的祭拜方式可能會讓後代不自在或沒有踏實感。
父母如果還健在,可以進一步與父母討論此事。主要是討論彼此的想法,如果父母有海葬的想法,想必他們是喜好大自然,不拘泥於形式,獨立自主,不喜麻煩後代的長者。既然不拘泥於形式,最徹底的方式就是如同上述所說,海葬後不設立牌位,後代若想對已逝長者祭拜,可以選擇到出海口祭拜或對空遙祭,這也不失為思念與慎終追遠的好方法,但前提是必須在雙方(亡者生前與後代)達成共識下完成的。這是由於華人對祭拜的觀念是根深柢固的。
如果後代實在不舍長輩海葬後「什麼也沒留下」,其實也可以選擇在家中放「衣冠塚」,將亡者少許的骨灰留下,或將亡者生前少許的頭髮或遺物放入其中,做為紀念亡者的象徵物。
若海葬後,後輩仍希望有一個可以紀念亡者的方式,那麼還是可以在家中或寺院設立牌位做為祭拜與緬懷故人。這牌位的設立可以有多方的選擇,其一是單獨設立父母的牌位,另一種則是可以設立「某門堂上歷代祖先」的牌位,「歷代祖先」自然包含了家族所有已逝的前輩。
從宗教的立場來看,又有一種方式則是──平時雖沒有立下牌位,但清明前後或七月超渡法會期間,可到寺院為亡者立超渡牌位,這種牌位大都屬於暫時性的,一旦法會結束,寺院即會協助火化牌位。
清明掃墓為的是提醒人們不忘根本,若子孫不忘前人的教誨,那即是大孝。不論選擇何種方式紀念故人,應以生死兩相安為最高原則,華人的葬禮與家族關係緊密相連,為了避免後代招人口舌,可以選擇彼此可以接受的平衡點,如此亡靈能安息,生者也就能善生了。
遙寄我遠方的祝福 平安
With Metta
法如 合十
法如法師的簡介:
來自檳城的佛教臨床宗教師(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目前服務於臺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也曾服務於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畢業於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目前為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
未出生的小生命
觀眾問:
我有一位朋友剛流產,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她?如何看待即將誕生的生命突然失去了?這位朋友如何善別與善生呢?謝謝您。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謝謝你提了這個問題。
誠如你所言,這是個即將誕生的生命,卻突然地失去了。作為身旁親友的我們,也感受到裡頭無法言語的痛,更何況是懷胎的母親,以及帶著喜悅心情迎接寶寶出生的家庭成員。他們深沉的痛,並非三言兩語能舒緩的…… 然而,親友寬厚的關懷與陪伴,是他們悲傷歷程中一份珍貴的禮物。
且讓我們先對流產的失落多一份的理解,冀在關懷與陪伴時能多一份的體恤。
當一對夫妻帶著喜悅之心等待胎兒長大與出生,卻因為無法預測的因素失去了胎兒,他們同時也失去了一個“未來”。這個未來敘述的是“我們即將成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最好的”、“我們要陪伴孩子長大”。這個“未來”猶如一份逐漸成形的實在感,卻在瞬間變成了泡沫幻影。夫妻之間也許會有一方自責自己的失誤,或責備對方的疏忽,而導致流產的發生。這份失落,除了悲傷難過,同時也許參雜了自責、指責、生氣、愧疚、無望等複雜的情緒。
流產的失落,也可能被社會忽視和否定。在懷孕的初期,並不見得為人所知,而孕母要告訴別人流產的事實,實在是難以啟齒,有時更無法公開地表達悲傷和哀悼。這份失落也許就無法被社會認可與支持了,反之可能被隱藏了、被剝奪了,使原來複雜的悲傷情緒,更為困難流露。
當我們對流產的失落,與其複雜和被剝奪的悲傷多了這一份的理解時,我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去看待它,以及在陪伴的過程心存多一份的同理。
當孕母在醫院將流產的胎兒取出,夫妻是否要交由院方或依照某種宗教儀式處理胎兒?在手術之後,夫妻是否要在交由院方處理胎兒之前,要求看胎兒一眼?這些情況對於剛面臨失去胎兒的夫妻都是不容易做的決定。胎兒的樣貌因著不同的成長月份而不同,有時目睹胎兒與想像中是有落差的,可能造成夫妻更大的衝擊與失落;也有可能這個動作會幫助夫妻接受失落的事實,幫助夫妻和胎兒善別,也對日後的善生有所幫助。夫妻在做這個抉擇的當兒,不妨考慮彼此當下的意願和心理準備,按照當下彼此的狀況和需要而共同做這個決定。
在你陪伴這位朋友時,以上所述也已發生了。然而,你不妨觀察和瞭解這個部分對朋友目前的善別和善生的影響。
至於日後進一步的善別與善生,我們在這裡提供一些做法,你和你的朋友不妨做個參考,也鼓勵按照個人的需要做調整。
1. 為胎兒命名,舉辦一項紀念儀式,以點蠟燭、種樹或種植物來紀念。夫妻可以按照彼此的需要,邀請或不邀請親友來參與,以及一同悼念。夫妻可選擇心意的地點進行,例如在家裡。
2. 按照個人的宗教儀式進行哀悼,尋求心靈的慰藉。例如在道教和佛教,為胎兒進行法會或超渡、透過佈施回向給胎兒;基督教徒則透過禱告來獲得上帝賜給力量,讓胎兒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安好。
3. 夫妻不妨用文字表達對這個未出世孩子的希望與夢想,例如寫一封信。然後,彼此分享心裡的感受,彼此分擔這份悲傷。
4. 在心裡、在家庭裡,給這個未出世的孩子留一個心理位置。夫妻不妨按照彼此的意願與心理準備,以及合適的時間與空間,讓家裡的其他孩子知道這一位未出世的手足,幫助他們去悼念這位手足,彼此分擔和分享這份悲傷、思念與愛。
作為陪伴者的我們,除了透過感同身受去理解和看待這位朋友的悲傷,建議對方以上的善別與善生的方法;在能力與意願的範圍內,依然可以再主動給予關懷。例如當對方需要時,給予專注的傾聽、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提供溫暖的支持與鼓勵。
在陪伴的當兒,很重要的是我們允許及尊重個別的差異。每一份悲傷都是獨特的,每一個人也擁有自己哀悼的方式。這份獨特敘述失落如何發生、生者與逝者的關係與連結、生者因個人的特質而選擇的哀悼方式等等。例如,對方不一定會像我們想像中的痛苦流淚,或者對方可以選擇談與不談。作為陪伴者,我們靜心地去覺察、允許和尊重,個人獨有的哀悼方式,以及社會文化對這份悲傷的影響,好讓陪伴不會成為對方的負擔。
另外,若你和這位朋友之間擁有信任的關係,也不妨主動地表達關心與慰問。可以從密集度高如一個星期一通電話或電郵,到一個月至三個月的主動問候。一方面讓朋友知道有一個穩定的關懷問候,而且你也能瞭解對方的生活演變,並且在對方需要之時提供協助。
再次謝謝你提了這個問題,讓我們有這樣的空間去探討流產的失落與陪伴,讓這份悲傷逐漸浮現,被看見與流動。祝福你這位朋友和她的家人,也祝福你。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我有一位朋友剛流產,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她?如何看待即將誕生的生命突然失去了?這位朋友如何善別與善生呢?謝謝您。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謝謝你提了這個問題。
誠如你所言,這是個即將誕生的生命,卻突然地失去了。作為身旁親友的我們,也感受到裡頭無法言語的痛,更何況是懷胎的母親,以及帶著喜悅心情迎接寶寶出生的家庭成員。他們深沉的痛,並非三言兩語能舒緩的…… 然而,親友寬厚的關懷與陪伴,是他們悲傷歷程中一份珍貴的禮物。
且讓我們先對流產的失落多一份的理解,冀在關懷與陪伴時能多一份的體恤。
當一對夫妻帶著喜悅之心等待胎兒長大與出生,卻因為無法預測的因素失去了胎兒,他們同時也失去了一個“未來”。這個未來敘述的是“我們即將成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最好的”、“我們要陪伴孩子長大”。這個“未來”猶如一份逐漸成形的實在感,卻在瞬間變成了泡沫幻影。夫妻之間也許會有一方自責自己的失誤,或責備對方的疏忽,而導致流產的發生。這份失落,除了悲傷難過,同時也許參雜了自責、指責、生氣、愧疚、無望等複雜的情緒。
流產的失落,也可能被社會忽視和否定。在懷孕的初期,並不見得為人所知,而孕母要告訴別人流產的事實,實在是難以啟齒,有時更無法公開地表達悲傷和哀悼。這份失落也許就無法被社會認可與支持了,反之可能被隱藏了、被剝奪了,使原來複雜的悲傷情緒,更為困難流露。
當我們對流產的失落,與其複雜和被剝奪的悲傷多了這一份的理解時,我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去看待它,以及在陪伴的過程心存多一份的同理。
當孕母在醫院將流產的胎兒取出,夫妻是否要交由院方或依照某種宗教儀式處理胎兒?在手術之後,夫妻是否要在交由院方處理胎兒之前,要求看胎兒一眼?這些情況對於剛面臨失去胎兒的夫妻都是不容易做的決定。胎兒的樣貌因著不同的成長月份而不同,有時目睹胎兒與想像中是有落差的,可能造成夫妻更大的衝擊與失落;也有可能這個動作會幫助夫妻接受失落的事實,幫助夫妻和胎兒善別,也對日後的善生有所幫助。夫妻在做這個抉擇的當兒,不妨考慮彼此當下的意願和心理準備,按照當下彼此的狀況和需要而共同做這個決定。
在你陪伴這位朋友時,以上所述也已發生了。然而,你不妨觀察和瞭解這個部分對朋友目前的善別和善生的影響。
至於日後進一步的善別與善生,我們在這裡提供一些做法,你和你的朋友不妨做個參考,也鼓勵按照個人的需要做調整。
1. 為胎兒命名,舉辦一項紀念儀式,以點蠟燭、種樹或種植物來紀念。夫妻可以按照彼此的需要,邀請或不邀請親友來參與,以及一同悼念。夫妻可選擇心意的地點進行,例如在家裡。
2. 按照個人的宗教儀式進行哀悼,尋求心靈的慰藉。例如在道教和佛教,為胎兒進行法會或超渡、透過佈施回向給胎兒;基督教徒則透過禱告來獲得上帝賜給力量,讓胎兒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安好。
3. 夫妻不妨用文字表達對這個未出世孩子的希望與夢想,例如寫一封信。然後,彼此分享心裡的感受,彼此分擔這份悲傷。
4. 在心裡、在家庭裡,給這個未出世的孩子留一個心理位置。夫妻不妨按照彼此的意願與心理準備,以及合適的時間與空間,讓家裡的其他孩子知道這一位未出世的手足,幫助他們去悼念這位手足,彼此分擔和分享這份悲傷、思念與愛。
作為陪伴者的我們,除了透過感同身受去理解和看待這位朋友的悲傷,建議對方以上的善別與善生的方法;在能力與意願的範圍內,依然可以再主動給予關懷。例如當對方需要時,給予專注的傾聽、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提供溫暖的支持與鼓勵。
在陪伴的當兒,很重要的是我們允許及尊重個別的差異。每一份悲傷都是獨特的,每一個人也擁有自己哀悼的方式。這份獨特敘述失落如何發生、生者與逝者的關係與連結、生者因個人的特質而選擇的哀悼方式等等。例如,對方不一定會像我們想像中的痛苦流淚,或者對方可以選擇談與不談。作為陪伴者,我們靜心地去覺察、允許和尊重,個人獨有的哀悼方式,以及社會文化對這份悲傷的影響,好讓陪伴不會成為對方的負擔。
另外,若你和這位朋友之間擁有信任的關係,也不妨主動地表達關心與慰問。可以從密集度高如一個星期一通電話或電郵,到一個月至三個月的主動問候。一方面讓朋友知道有一個穩定的關懷問候,而且你也能瞭解對方的生活演變,並且在對方需要之時提供協助。
再次謝謝你提了這個問題,讓我們有這樣的空間去探討流產的失落與陪伴,讓這份悲傷逐漸浮現,被看見與流動。祝福你這位朋友和她的家人,也祝福你。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保留全屍的迷思
觀眾問:
“華人社會還保存著『死要全屍』的想法,請問你是如何看待往生後的器官捐贈?我在十年前已呈交器官捐贈的表格,並在幾年前向我母親提及此事。她聽後沒有回應,我猜想她是認同吧,反正我百年歸老後,她也無法前來為我送行。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器官捐獻是一個非常個人的選擇,無法強求,只有你才能作出最合適自己的決定。然而,即使你已簽署器官捐贈卡或同意書,器官捐贈的意願仍需要與家人、伴侶或親友討論。因為器官移植須經過你和直屬家人共同接納,並得到他們的同意才可進行。當然,器官捐贈的決定是可以在簽署之後,隨著時間和情境的變化而有所改變。
雖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但對於器官捐獻的相關事宜,無論我們是器官捐贈者,還是器官捐贈家屬,在我們的文化裡是比較難以啟齒的,因為死亡處理關乎著自己最親最愛的人。比如說,若親人意外腦死亡了,但心臟仍然可依靠儀器跳動,即使逝者已簽署了心臟捐贈,家屬依然擁有最後的決定權,而決定是否要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摘除心臟。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中,所謂生前不談身後事,『死亡』仍然是一個忌諱或令人排斥的議題。東方文化的民間習俗、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對於我們的思維模式與生死態度有著深遠的影響。再加上,若我們對死亡的定義、腦死的判斷、器官捐獻的種類、遺體或遺容的受損,仍存有迷思及誤解,這不但影響捐贈者的選擇,也許會延遲捐贈家屬走過哀傷的調適。
和家人、伴侶或親友討論你的決定很重要,他們可能會被問及有關你捐贈器官或組織的決定,甚至是你的病史方面的一些問題,以確認你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後,沒有更換意願的想法。由此可見,你的家人、伴侶或親友也許會間接參與你的器官捐贈過程。
對器官捐贈家屬而言,除了要經歷親人死亡的哀傷歷程,還要面對器官捐贈與否的困難決策,此時除了感到莫大的傷痛外,更會是難以下決定的一刻。為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越是積極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意願,家人朋友也更能安心及坦然面對這是你自己選擇的決定,器官移植的事宜就越有可能被落實。
延伸閱讀:
《如何和家人討論器官捐贈》:
http://www.ott.org.tw/organ/organ_View.asp?Volumn_ID=296&NW_ID=1899&Keyword
《讓我們來討論非活體器官捐贈》:
http://www.kidney.ca/document.doc?id=1043
《活體及非活體器官捐贈》:
http://life.ltsh.ilc.edu.tw/檔案下載區/99年度教學資源/時事新聞/7.生命與科技倫理/談器官捐贈生命共同體的精神.do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華人社會還保存著『死要全屍』的想法,請問你是如何看待往生後的器官捐贈?我在十年前已呈交器官捐贈的表格,並在幾年前向我母親提及此事。她聽後沒有回應,我猜想她是認同吧,反正我百年歸老後,她也無法前來為我送行。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器官捐獻是一個非常個人的選擇,無法強求,只有你才能作出最合適自己的決定。然而,即使你已簽署器官捐贈卡或同意書,器官捐贈的意願仍需要與家人、伴侶或親友討論。因為器官移植須經過你和直屬家人共同接納,並得到他們的同意才可進行。當然,器官捐贈的決定是可以在簽署之後,隨著時間和情境的變化而有所改變。
雖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但對於器官捐獻的相關事宜,無論我們是器官捐贈者,還是器官捐贈家屬,在我們的文化裡是比較難以啟齒的,因為死亡處理關乎著自己最親最愛的人。比如說,若親人意外腦死亡了,但心臟仍然可依靠儀器跳動,即使逝者已簽署了心臟捐贈,家屬依然擁有最後的決定權,而決定是否要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摘除心臟。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中,所謂生前不談身後事,『死亡』仍然是一個忌諱或令人排斥的議題。東方文化的民間習俗、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對於我們的思維模式與生死態度有著深遠的影響。再加上,若我們對死亡的定義、腦死的判斷、器官捐獻的種類、遺體或遺容的受損,仍存有迷思及誤解,這不但影響捐贈者的選擇,也許會延遲捐贈家屬走過哀傷的調適。
和家人、伴侶或親友討論你的決定很重要,他們可能會被問及有關你捐贈器官或組織的決定,甚至是你的病史方面的一些問題,以確認你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後,沒有更換意願的想法。由此可見,你的家人、伴侶或親友也許會間接參與你的器官捐贈過程。
對器官捐贈家屬而言,除了要經歷親人死亡的哀傷歷程,還要面對器官捐贈與否的困難決策,此時除了感到莫大的傷痛外,更會是難以下決定的一刻。為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越是積極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意願,家人朋友也更能安心及坦然面對這是你自己選擇的決定,器官移植的事宜就越有可能被落實。
延伸閱讀:
《如何和家人討論器官捐贈》:
http://www.ott.org.tw/organ/organ_View.asp?Volumn_ID=296&NW_ID=1899&Keyword
《讓我們來討論非活體器官捐贈》:
http://www.kidney.ca/document.doc?id=1043
《活體及非活體器官捐贈》:
http://life.ltsh.ilc.edu.tw/檔案下載區/99年度教學資源/時事新聞/7.生命與科技倫理/談器官捐贈生命共同體的精神.do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年長者愛懷疑人?
觀眾問:“年長者對於東西不見了就說別人偷了,日漸顯得多疑且小氣。請問照顧者該如何面對?”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中自然演進的過程。老化或老齡化 (aging / ageing) 均發生在人生各年齡層的發展階段。比如在青少年期,老化的現象比較被視為是一種身、心、靈及社會層面的探索、成長及成熟。由此可見,人的老化歷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為我們帶來了生理、情緒、認知及社會方面的挑戰與學習。
隨著老化的發展過程,當一個人的生理功能日漸減退,再加上慢性疾病隨之出現,這些最初的失落 (primary loss) 常會引起接續而來的次要失落 (secondary loss)。對於生理健康的改變,一個人所喪失的、缺乏的,往往不僅是健康的體魄,也連帶失去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失去原有的角色與身份、失去信心、自尊等。無論我們是照顧者,亦或是受顧者,以往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與步調,也許會逐漸甚至突然被迫失去,我們可能因而感到生命充滿著不確定感及不安定感。
在老年期,人一般上會經驗到四種常見的心理壓力,如(1)生理上自然且無法避免的變化、(2)退休或經濟壓力、(3)伴侶及親友的離世、(4)與兒女或晚輩相處的機會減少等。這些心理壓力加上關懷支持的缺乏,可能會引起長者在情緒上的糾結,深感孤獨、無助、害怕被遺忘等,而表現出『返老還童』的現象,如說話反復冗長、焦慮不安、敏感多疑等退化行為。
照顧者在瞭解老年期所出現的壓力,同時也允許自己可以有不明白之處甚至不滿的情緒,並試著接納長者和自己都在「活到老,學到老」的路上,共同往滿意的生活品質前行。從一個家庭裡,走進彼此不熟悉的狀態之中,而經驗到生活的不同,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進而需要不斷地試驗及加以磨合,方才找出最合適彼此的相處之道。在此有個不錯的參考,建議大家從以下網站中學習:
《與老人良性溝通的八大原則》
http://mental.health.gov.tw/WebForm/External/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73&Type=08
《老人照顧者的自我調適》
http://chnh.moi.gov.tw/pda/Index.asp?ID=SArticle&PDID=92
借此祝福大家身心愉快、平安喜樂。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中自然演進的過程。老化或老齡化 (aging / ageing) 均發生在人生各年齡層的發展階段。比如在青少年期,老化的現象比較被視為是一種身、心、靈及社會層面的探索、成長及成熟。由此可見,人的老化歷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為我們帶來了生理、情緒、認知及社會方面的挑戰與學習。
隨著老化的發展過程,當一個人的生理功能日漸減退,再加上慢性疾病隨之出現,這些最初的失落 (primary loss) 常會引起接續而來的次要失落 (secondary loss)。對於生理健康的改變,一個人所喪失的、缺乏的,往往不僅是健康的體魄,也連帶失去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失去原有的角色與身份、失去信心、自尊等。無論我們是照顧者,亦或是受顧者,以往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與步調,也許會逐漸甚至突然被迫失去,我們可能因而感到生命充滿著不確定感及不安定感。
在老年期,人一般上會經驗到四種常見的心理壓力,如(1)生理上自然且無法避免的變化、(2)退休或經濟壓力、(3)伴侶及親友的離世、(4)與兒女或晚輩相處的機會減少等。這些心理壓力加上關懷支持的缺乏,可能會引起長者在情緒上的糾結,深感孤獨、無助、害怕被遺忘等,而表現出『返老還童』的現象,如說話反復冗長、焦慮不安、敏感多疑等退化行為。
照顧者在瞭解老年期所出現的壓力,同時也允許自己可以有不明白之處甚至不滿的情緒,並試著接納長者和自己都在「活到老,學到老」的路上,共同往滿意的生活品質前行。從一個家庭裡,走進彼此不熟悉的狀態之中,而經驗到生活的不同,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進而需要不斷地試驗及加以磨合,方才找出最合適彼此的相處之道。在此有個不錯的參考,建議大家從以下網站中學習:
《與老人良性溝通的八大原則》
http://mental.health.gov.tw/WebForm/External/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73&Type=08
《老人照顧者的自我調適》
http://chnh.moi.gov.tw/pda/Index.asp?ID=SArticle&PDID=92
借此祝福大家身心愉快、平安喜樂。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