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父親有交代以後百年歸老了要火化然後酒去大海,可是弟弟問:清明時如何祭拜呢?可否協助解答這問題?謝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
父母有交代百年歸老後要火化,然後將骨灰灑去大海。家屬問:“清明時如何祭拜呢?”
法如法師答:
首先,海葬──象徵著亡者無拘無束,不拘泥于傳統,想自由自在,回歸大自然。海葬後,最簡單的祭拜方式就是在漁船的出海口祭拜,對空遙祭,但這樣簡單的祭拜方式可能會讓後代不自在或沒有踏實感。
父母如果還健在,可以進一步與父母討論此事。主要是討論彼此的想法,如果父母有海葬的想法,想必他們是喜好大自然,不拘泥於形式,獨立自主,不喜麻煩後代的長者。既然不拘泥於形式,最徹底的方式就是如同上述所說,海葬後不設立牌位,後代若想對已逝長者祭拜,可以選擇到出海口祭拜或對空遙祭,這也不失為思念與慎終追遠的好方法,但前提是必須在雙方(亡者生前與後代)達成共識下完成的。這是由於華人對祭拜的觀念是根深柢固的。
如果後代實在不舍長輩海葬後「什麼也沒留下」,其實也可以選擇在家中放「衣冠塚」,將亡者少許的骨灰留下,或將亡者生前少許的頭髮或遺物放入其中,做為紀念亡者的象徵物。
若海葬後,後輩仍希望有一個可以紀念亡者的方式,那麼還是可以在家中或寺院設立牌位做為祭拜與緬懷故人。這牌位的設立可以有多方的選擇,其一是單獨設立父母的牌位,另一種則是可以設立「某門堂上歷代祖先」的牌位,「歷代祖先」自然包含了家族所有已逝的前輩。
從宗教的立場來看,又有一種方式則是──平時雖沒有立下牌位,但清明前後或七月超渡法會期間,可到寺院為亡者立超渡牌位,這種牌位大都屬於暫時性的,一旦法會結束,寺院即會協助火化牌位。
清明掃墓為的是提醒人們不忘根本,若子孫不忘前人的教誨,那即是大孝。不論選擇何種方式紀念故人,應以生死兩相安為最高原則,華人的葬禮與家族關係緊密相連,為了避免後代招人口舌,可以選擇彼此可以接受的平衡點,如此亡靈能安息,生者也就能善生了。
遙寄我遠方的祝福 平安
With Metta
法如 合十
法如法師的簡介:
來自檳城的佛教臨床宗教師(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目前服務於臺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也曾服務於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畢業於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目前為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