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問:
我有一位朋友剛流產,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她?如何看待即將誕生的生命突然失去了?這位朋友如何善別與善生呢?謝謝您。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謝謝你提了這個問題。
誠如你所言,這是個即將誕生的生命,卻突然地失去了。作為身旁親友的我們,也感受到裡頭無法言語的痛,更何況是懷胎的母親,以及帶著喜悅心情迎接寶寶出生的家庭成員。他們深沉的痛,並非三言兩語能舒緩的…… 然而,親友寬厚的關懷與陪伴,是他們悲傷歷程中一份珍貴的禮物。
且讓我們先對流產的失落多一份的理解,冀在關懷與陪伴時能多一份的體恤。
當一對夫妻帶著喜悅之心等待胎兒長大與出生,卻因為無法預測的因素失去了胎兒,他們同時也失去了一個“未來”。這個未來敘述的是“我們即將成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最好的”、“我們要陪伴孩子長大”。這個“未來”猶如一份逐漸成形的實在感,卻在瞬間變成了泡沫幻影。夫妻之間也許會有一方自責自己的失誤,或責備對方的疏忽,而導致流產的發生。這份失落,除了悲傷難過,同時也許參雜了自責、指責、生氣、愧疚、無望等複雜的情緒。
流產的失落,也可能被社會忽視和否定。在懷孕的初期,並不見得為人所知,而孕母要告訴別人流產的事實,實在是難以啟齒,有時更無法公開地表達悲傷和哀悼。這份失落也許就無法被社會認可與支持了,反之可能被隱藏了、被剝奪了,使原來複雜的悲傷情緒,更為困難流露。
當我們對流產的失落,與其複雜和被剝奪的悲傷多了這一份的理解時,我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去看待它,以及在陪伴的過程心存多一份的同理。
當孕母在醫院將流產的胎兒取出,夫妻是否要交由院方或依照某種宗教儀式處理胎兒?在手術之後,夫妻是否要在交由院方處理胎兒之前,要求看胎兒一眼?這些情況對於剛面臨失去胎兒的夫妻都是不容易做的決定。胎兒的樣貌因著不同的成長月份而不同,有時目睹胎兒與想像中是有落差的,可能造成夫妻更大的衝擊與失落;也有可能這個動作會幫助夫妻接受失落的事實,幫助夫妻和胎兒善別,也對日後的善生有所幫助。夫妻在做這個抉擇的當兒,不妨考慮彼此當下的意願和心理準備,按照當下彼此的狀況和需要而共同做這個決定。
在你陪伴這位朋友時,以上所述也已發生了。然而,你不妨觀察和瞭解這個部分對朋友目前的善別和善生的影響。
至於日後進一步的善別與善生,我們在這裡提供一些做法,你和你的朋友不妨做個參考,也鼓勵按照個人的需要做調整。
1. 為胎兒命名,舉辦一項紀念儀式,以點蠟燭、種樹或種植物來紀念。夫妻可以按照彼此的需要,邀請或不邀請親友來參與,以及一同悼念。夫妻可選擇心意的地點進行,例如在家裡。
2. 按照個人的宗教儀式進行哀悼,尋求心靈的慰藉。例如在道教和佛教,為胎兒進行法會或超渡、透過佈施回向給胎兒;基督教徒則透過禱告來獲得上帝賜給力量,讓胎兒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安好。
3. 夫妻不妨用文字表達對這個未出世孩子的希望與夢想,例如寫一封信。然後,彼此分享心裡的感受,彼此分擔這份悲傷。
4. 在心裡、在家庭裡,給這個未出世的孩子留一個心理位置。夫妻不妨按照彼此的意願與心理準備,以及合適的時間與空間,讓家裡的其他孩子知道這一位未出世的手足,幫助他們去悼念這位手足,彼此分擔和分享這份悲傷、思念與愛。
作為陪伴者的我們,除了透過感同身受去理解和看待這位朋友的悲傷,建議對方以上的善別與善生的方法;在能力與意願的範圍內,依然可以再主動給予關懷。例如當對方需要時,給予專注的傾聽、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提供溫暖的支持與鼓勵。
在陪伴的當兒,很重要的是我們允許及尊重個別的差異。每一份悲傷都是獨特的,每一個人也擁有自己哀悼的方式。這份獨特敘述失落如何發生、生者與逝者的關係與連結、生者因個人的特質而選擇的哀悼方式等等。例如,對方不一定會像我們想像中的痛苦流淚,或者對方可以選擇談與不談。作為陪伴者,我們靜心地去覺察、允許和尊重,個人獨有的哀悼方式,以及社會文化對這份悲傷的影響,好讓陪伴不會成為對方的負擔。
另外,若你和這位朋友之間擁有信任的關係,也不妨主動地表達關心與慰問。可以從密集度高如一個星期一通電話或電郵,到一個月至三個月的主動問候。一方面讓朋友知道有一個穩定的關懷問候,而且你也能瞭解對方的生活演變,並且在對方需要之時提供協助。
再次謝謝你提了這個問題,讓我們有這樣的空間去探討流產的失落與陪伴,讓這份悲傷逐漸浮現,被看見與流動。祝福你這位朋友和她的家人,也祝福你。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我有一位朋友剛流產,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她?如何看待即將誕生的生命突然失去了?這位朋友如何善別與善生呢?謝謝您。
孝恩輔導與諮商團隊回答:
謝謝你提了這個問題。
誠如你所言,這是個即將誕生的生命,卻突然地失去了。作為身旁親友的我們,也感受到裡頭無法言語的痛,更何況是懷胎的母親,以及帶著喜悅心情迎接寶寶出生的家庭成員。他們深沉的痛,並非三言兩語能舒緩的…… 然而,親友寬厚的關懷與陪伴,是他們悲傷歷程中一份珍貴的禮物。
且讓我們先對流產的失落多一份的理解,冀在關懷與陪伴時能多一份的體恤。
當一對夫妻帶著喜悅之心等待胎兒長大與出生,卻因為無法預測的因素失去了胎兒,他們同時也失去了一個“未來”。這個未來敘述的是“我們即將成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最好的”、“我們要陪伴孩子長大”。這個“未來”猶如一份逐漸成形的實在感,卻在瞬間變成了泡沫幻影。夫妻之間也許會有一方自責自己的失誤,或責備對方的疏忽,而導致流產的發生。這份失落,除了悲傷難過,同時也許參雜了自責、指責、生氣、愧疚、無望等複雜的情緒。
流產的失落,也可能被社會忽視和否定。在懷孕的初期,並不見得為人所知,而孕母要告訴別人流產的事實,實在是難以啟齒,有時更無法公開地表達悲傷和哀悼。這份失落也許就無法被社會認可與支持了,反之可能被隱藏了、被剝奪了,使原來複雜的悲傷情緒,更為困難流露。
當我們對流產的失落,與其複雜和被剝奪的悲傷多了這一份的理解時,我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去看待它,以及在陪伴的過程心存多一份的同理。
當孕母在醫院將流產的胎兒取出,夫妻是否要交由院方或依照某種宗教儀式處理胎兒?在手術之後,夫妻是否要在交由院方處理胎兒之前,要求看胎兒一眼?這些情況對於剛面臨失去胎兒的夫妻都是不容易做的決定。胎兒的樣貌因著不同的成長月份而不同,有時目睹胎兒與想像中是有落差的,可能造成夫妻更大的衝擊與失落;也有可能這個動作會幫助夫妻接受失落的事實,幫助夫妻和胎兒善別,也對日後的善生有所幫助。夫妻在做這個抉擇的當兒,不妨考慮彼此當下的意願和心理準備,按照當下彼此的狀況和需要而共同做這個決定。
在你陪伴這位朋友時,以上所述也已發生了。然而,你不妨觀察和瞭解這個部分對朋友目前的善別和善生的影響。
至於日後進一步的善別與善生,我們在這裡提供一些做法,你和你的朋友不妨做個參考,也鼓勵按照個人的需要做調整。
1. 為胎兒命名,舉辦一項紀念儀式,以點蠟燭、種樹或種植物來紀念。夫妻可以按照彼此的需要,邀請或不邀請親友來參與,以及一同悼念。夫妻可選擇心意的地點進行,例如在家裡。
2. 按照個人的宗教儀式進行哀悼,尋求心靈的慰藉。例如在道教和佛教,為胎兒進行法會或超渡、透過佈施回向給胎兒;基督教徒則透過禱告來獲得上帝賜給力量,讓胎兒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安好。
3. 夫妻不妨用文字表達對這個未出世孩子的希望與夢想,例如寫一封信。然後,彼此分享心裡的感受,彼此分擔這份悲傷。
4. 在心裡、在家庭裡,給這個未出世的孩子留一個心理位置。夫妻不妨按照彼此的意願與心理準備,以及合適的時間與空間,讓家裡的其他孩子知道這一位未出世的手足,幫助他們去悼念這位手足,彼此分擔和分享這份悲傷、思念與愛。
作為陪伴者的我們,除了透過感同身受去理解和看待這位朋友的悲傷,建議對方以上的善別與善生的方法;在能力與意願的範圍內,依然可以再主動給予關懷。例如當對方需要時,給予專注的傾聽、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提供溫暖的支持與鼓勵。
在陪伴的當兒,很重要的是我們允許及尊重個別的差異。每一份悲傷都是獨特的,每一個人也擁有自己哀悼的方式。這份獨特敘述失落如何發生、生者與逝者的關係與連結、生者因個人的特質而選擇的哀悼方式等等。例如,對方不一定會像我們想像中的痛苦流淚,或者對方可以選擇談與不談。作為陪伴者,我們靜心地去覺察、允許和尊重,個人獨有的哀悼方式,以及社會文化對這份悲傷的影響,好讓陪伴不會成為對方的負擔。
另外,若你和這位朋友之間擁有信任的關係,也不妨主動地表達關心與慰問。可以從密集度高如一個星期一通電話或電郵,到一個月至三個月的主動問候。一方面讓朋友知道有一個穩定的關懷問候,而且你也能瞭解對方的生活演變,並且在對方需要之時提供協助。
再次謝謝你提了這個問題,讓我們有這樣的空間去探討流產的失落與陪伴,讓這份悲傷逐漸浮現,被看見與流動。祝福你這位朋友和她的家人,也祝福你。
*****************************
發起團隊: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
緣起活動:生死兩無憾兩天工作坊(22-23/12/2012)
緣起動機:因為工作坊現場接受到高達八十則來自觀眾群的問題,無法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一一回答觀眾,深感遺憾。有鑑於此,孝恩輔導與諮商全體同仁希望能夠透過面子書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這些所有寫在這裡的問題,已經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資料稍微更改,在此和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請繼續流覽孝恩輔導與諮商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xiaoencounsell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